• 索 引 号:QZ02101-0200-2021-00110
    • 备注/文号:泉丰政办综〔2021〕28号
    • 发布机构: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公文生成日期:2021-11-12
    泉州市丰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丰泽区“十四五”科技发展和创新驱动专项规划》的通知
    时间:2021-11-15 10:21

      各街道办事处,区直各单位,各园区管委会:

      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将《丰泽区“十四五”科技发展和创新驱动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泉州市丰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1月12日

      (此件主动公开)

                                           丰泽区“十四五”科技发展和创新驱动专项规划

      目录

      前言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二)面临形势

      1.科技创新“双风险”交织叠加带来的新挑战

      2.创新发展“双转型”的新趋势带来的新要求

      3.国家科创“双规划”的新谋划带来的新机遇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重点科技领域

      (一)高端装备制造

      (二)软件信息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

      四、主要任务

      (一)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二)汇聚科技创新要素

      (三)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四)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五)完善科技创新发展机制

      (六)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

      (七)提升区域创新文化

      五、重点工程

      (一)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壮大工程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工程

      (三)军民科技深度融合示范工程

      (四)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五)科技金融创新融合工程

      (六)知识产权提升工程

      六、保障措施

      (一)落实科技创新资金投入

      (二)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氛围

      (三)强化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

      (四)加强规划评估和动态调整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进一步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强调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发展顶层设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治理能力,推动丰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依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与“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和《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整体部署,编制丰泽区“十四五”科技发展和创新驱动专项规划。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丰泽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模式,为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全力促进科技创新提质增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为“十四五”跨越发展提供了全面有力支撑。

      1.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十三五”时期,丰泽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坚持创新驱动、基础先行,不断完善创新政策体系,优化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促进新技术、新产业发展,在产业培育、创新环境和人才集聚等方面为科技发展与创新驱动提供精准支持。《丰泽区实施科技领航计划的若干措施》(泉丰委〔2019〕12号)、《丰泽区关于加快创意产业发展试行办法》(泉丰政综〔2020〕2号)等一系列创新政策文件的制定和出台,有效地促进了我区高新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创新环境,解决了创新人才实际困难,加快创新创业资源集聚,激发区内创新活力,为丰泽区新兴产业规模的扩大、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技术创新的进步提供了制度保障。

      2.区域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十三五”时期,丰泽区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投入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6年1.95%平稳增长至2019年的5.24%,五年间获得省级科技奖1项、市级科技奖2项、专利奖3项、政府企业创新奖1项。累计专利授权数共计10598件(其中发明1283件、实用新型6005件、外观3310件),专利授权总数较“十二五”期间增加193.9%。智慧丰泽(一期)PPP项目2016年开始建设,2018年开始运行,是全市首个区县级大数据中心,获中国信息协会授予“2020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2017年成功评为泉州首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形成了以“人才+资本”服务周边产业转型为特色,融汇“创新、创意、创业”的“丰泽双创模式”。

      3.新兴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十三五”以来,丰泽区积极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以泉州软件园、海西电子信息产业育成基地、华创园等园区为载体,集聚了软件信息、数控装备、文化创意和科技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其中泉州软件园成为泉州市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核心园区,已入驻联誉信息、兰台、毅通软件等131家软件企业,涵盖软件开发、大数据应用、系统集成、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引进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泉州南京大学环保产业研究院、天津大学泉州集成电路及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泉州)特种机器人研发中心等优质创新平台。全区软件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全市占比超60%,综合竞争力指数居泉州市前列。建设华侨大学(丰泽)创新创业园,培育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挥华创园政策、服务的“溢出”效应,吸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企业向华侨大学周边聚集。初步形成了软件信息、工业设计、检验检测、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有效服务泉州制造业发展,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发展格局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新发展模式。

      4.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在政策支持和引导下,丰泽区传统优势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显著增长,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十三五”期间,丰泽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2家,全区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45家、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36家。

      5.创新载体建设成效明显

      “十三五”期间丰泽区不断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建设良好。一是创新创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为1家、3家、6家,国家级、省级、市级众创空间分别为6家、12家、22家(我区数量居全市第1位)。二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快。拥有省级、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分别为1家、11家。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泉州南京大学环保产业研究院、天津大学泉州集成电路及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泉州)特种机器人研发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平台落户丰泽,为丰泽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服务型制造平台带动作用凸显。现有讯网、品尚金融、六合儿童等3家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国信、中纺检测、讯网、品尚金融等4家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涵盖技术、检测、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助推我区中小企业发展。

      6.创新人才支撑日益增强

      丰泽区科教创新资源丰富,区内汇聚华侨大学等6所优质高校及各类产业服务和研究机构20多家,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哈工大工研院等“大院大所”的建设,强化了丰泽区对高层次人才的承载能力和培育能力,借助研究院“娘家”强大的院校资源,本土企业精准招引硕博创新人才,丰泽区逐步成为全市高端人才聚集和科技创新的高地。同时,丰泽区积极落实“人才港湾”计划、“筑巢引凤”计划,建立50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和10个人才工作联系点,搭建市级以上人才平台196个,区内布局建设9个区域性“人才之家”,其中5个入选市级“人才之家(社区)”,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十三五”期间,丰泽实现了高质高效的人才队伍打造目标,新增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2人,省级各类高层次人才133人,市级高层次人才684人,科技特派员47人,工匠型高技能人才900名、创业团队80个,泉州工匠2名,建立“丰泽工匠”认证指标体系,完善配套激励措施,不断壮大我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二)面临形势

      1.科技创新“双风险”交织叠加带来的新挑战

      科技创新发展跨界融合、底层延伸、基础迈进的新趋势,将给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给企业带来技术层面的挑战。当前,全球新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空间技术等颠覆性、战略性技术在不断发展,产业变革处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许多科创型企业更将面临市场与价格的双向压力。在非技术层面,现代技术迭新不断加速重构了全球创新版图,多节点、多中心、多层级的“块状”全球创新网络正在形成,给科技型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一个自主、安全、可控的科技创新体系亟需加速构建。“双风险”交织下,丰泽区多数企业由于技术更新转化慢、企业组织管理难度大、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仍无法适应新技术、新市场以及顾客需求的高速变化的趋势,加上产业结构升级速度慢,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不足,换道超车缺乏强大驱动力,更需适应发展需要,及时合理规划,下好创新发展“先手棋”。

      2.创新发展“双转型”的新趋势带来的新要求

      一方面是数字化转型加速企业研发和创新管理范式转变。随着海量数据的出现,研究与开发正在向“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的范式方向发展,基于数据驱动的新动能正日趋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为当前的创新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在创新管理上越来越以“数据为中心”进行思考、设计和实施,技术在商业化的过程中也越来越依赖于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处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促使数字经济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不断从消费向生产,从线上向线下拓展,传统行业加速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使科技创新日益向“扁平化”、“深化”、“极化”发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三者的边界更加模糊,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周期不断缩短。丰泽区作为泉州首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拥有全市一半数量的本科高校及国家级孵化器、六分之一数量的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科创资源要素密集度高于全市其他县市区。但目前丰泽区也存在传统产业不强、新兴产业规模小、高端科创平台人才资源相对匮乏、高科技企业创新引领作用不足、科创转化能力不强等问题。在面临创新发展“双转型”的新趋势时,如何利用自身区位优势补足短板,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区内新兴产业规模,培育引进高端创新人才,激发科技企业创新活力,推动重大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将成为丰泽区当前重要又迫切的任务。

      3.国家科创“双规划”的新谋划带来的新机遇

      《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与《泉州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作方案》的出台实施,极大地推动了省市科技事业的发展,显著提升了省市整体科技水平。当前福建省以及泉州市新一轮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从科技规划到科技创新规划,从立足眼前到兼顾长远,从“象牙塔”到创新全链条,从局部示范到多层次推进,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融入世界,作了全面部署,特别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为丰泽科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丰泽区未来要进一步将自身科技创新发展更加紧密地置于福建省、泉州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中,加强与泉州市规划衔接,既要落实好泉州市战略使命,也要依据丰泽区实际情况沿着泉州市战略方针推进丰泽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及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泉州市“十四五”总体战略部署,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在“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中的新使命、新定位,系统谋划创新驱动、追赶超越的目标思路,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继续推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低质低效生产向质量品牌转变,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等“四个转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完成区域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建设、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人才团队引进、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等“七大改革任务”。推动丰泽区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新模式,打造丰泽区科技创新新发展形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进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项目带动,促进优势产业高端集成发展,持续扩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限度释放丰泽区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坚持深化改革。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技与经济对接,构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环境。调整一切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生产关系,最大限度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坚持开放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开放合作创新,精准选择合作创新领域,开辟多元化合作渠道,搜寻外部可能的创新源并加以充分利用,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效。

      坚持人才驱动。统筹各类创新人才发展和完善人才激励制度,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和政策,加强科研生产一线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三)发展目标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初步形成创新型经济格局,培育一批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创新主体竞争活力不断提高,创新体系高效协同,创新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更加优化,有效助推我区传统行业创新转型升级。

      到2025年,实现:

      —创新主体数量持续增加。加大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力度,促进创新型企业群体加速壮大,国家高技术企业争取达到300家。

      —创新载体逐渐丰富。推动建设多样化创新平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构建完善创新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8家以上,众创空间达到25家以上。引导企业建立各类研发机构,不断提升企业研发能力,累计引进建设重大研发机构8家以上,建成各类新型研发机构12家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丰泽区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十四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7%以上。

      —创新创业人才不断集聚。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积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培育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不断壮大发展科技人才队伍,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地,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0个以上。

      —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加大资本投资力度,为创新创业提供丰富资金资源,吸引优质外来投资,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资本环境。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大创新宣传力度,全面激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创新活力。

      —国防科技工业不断深入。深入推进我区国防科技工业的军产学研四方联动。十四五期间全区“民参军”企业新增10家。立足区位优势,培育和打造国防科技工业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发挥泉州市军民融合产业合作联盟平台作用,设立各类平台载体,推动和支撑产业落地。

      三、重点科技领域

      (一)高端装备制造

      数控设备,培育数控技术孵化基地,积极开展高档数控机床研发项目,全面提升区域数控装备自主设计水平,鼓励企业加速建设数控自动化示范生产线,并设立智能车间,逐步将传统工厂转变为智能工厂,推动传统制造的进一步转型与升级。机器人,以特种机器人研发为核心,依托哈工大工研院、兵装集团特种机器人研发中心等技术载体以及新诺机器人公司为代表的研发主体提供研发、生产支持,并通过打造机器人制造产业基地,整合系统集成、嵌入式开发、人工智能等产业资源,形成集机器人研发、生产、制造、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完善的机器人产业生态圈。智能制造,重点支持三维增材(3D打印)等新材料应用,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尤其要推进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制造技术等智能制造系统研发与产业化,促进3D技术在树脂工艺、纺织服装、包袋鞋业、机械制造等丰泽区主导产业的应用,以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

      (二)软件信息

      工业软件,支持工业控制软件、信息安全软件、控制系统集成、核心自动化元器件及配套产品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在纺织服装、制鞋包袋、机械电子等制造领域中形成有特色的产品化应用软件和针对特定工业场景和特定行业具有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工业软件。依托泉州软件园和科研院所,打造人工智能数据存储、挖掘、分析和软件研发核心区,构建智能软件技术和产品体系。引进和培育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G应用及系统集成等数字经济产业链上下游优质项目,加快数字经济技术产业与软件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重点推进软件和工业设计基地建设,打造数据存储、挖掘、分析和软件研发核心区,构建智能软件技术和产品体系,利用好软件信息的技术积累,推动其他各领域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

      5G,重点发展5G软件应用和5G智能终端,按照“政府引导、统筹规划、行业推进、创新引领”的原则,推进射频器件及测试设备、5G通信模块、光通信器件和模块、5G通信设备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政企合作,引导运营商加速布局5G通信网络。培育5G新业态,推出一批示范效应好、带动作用强的5G应用场景,重点推出“5G+AI”、“5G+VR/AR”等典型场景创新应用。工业互联网,重点加强“5G+工业互联网”技术标准攻关及融合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打造数字经济新型龙头企业及工业互联网标杆园区,从而集聚资源、要素,为工业互联网产业加速布局赋能。大数据和云计算,引导企业开展云计算与大数据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相关产业的深化发展。发挥云计算产业园的示范作用,依托自主研发的“智慧数平台”,推动传统企业数字化升级,再造企业质量效率新优势,让数字科技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动能。芯片,推进高灵敏度、高可靠性智能传感器件和芯片、射频识别、直接零部件标识等物联网核心技术和低功耗处理器等关键器件研发与运用,支持射频芯片、传感器芯片、基带芯片、交换芯片、光通信芯片、显示驱动芯片、物联网智能硬件核心芯片、车规级AI(人工智能)芯片等专用芯片的开发设计。智能安防,依托区内人工智能发展良好态势,大力发展集成化安防系统、数字视频系统和家居智能化产品,积极发展基于CDMA/GSM(GPRS)的智能报警监控系统、隐形防盗锁、智能家居等,并推进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智能安防的应用,推动安防产品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移动化发展。

      四、主要任务

      “十四五”期间,丰泽区将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支撑作用,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聚力高质量发展,借助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力推传统产业赋能焕新,力促新兴业态蓄势迸发,力求现代服务业换档提速,力助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下好科技创新的先手棋,紧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步伐,抢占科技高地,打造竞争优势,推动我区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一)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夯实科技发展基础,完善区域技术研发体系。鼓励重点实验室的布局,与北京中关村硬创空间合作运作“泉州知创园实验室”,使智能配电网、智能安防、无线电产品三大检测平台快速投入运营。加快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泉州师范学院福建省大数据管理新技术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智能计算与信息处理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及泉州信息工程学院3D打印装备与制造重点实验室、虚拟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完善,依托区内企业的良好发展基础,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初步培育起以南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可控软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支持各大高校、企业以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种模式建设起一批研发机构,发挥福建省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工程、福建省电子证照泛在共享技术与应用工程等多个研究中心的研发优势,为区域科技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加速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着眼平台创新能力提升。围绕环清源山科创走廊等整体布局,积极布点落子,加快推进软件与工业设计基地和时空产业基地的建设。持续积极引进大院大所,合理规划布局区内泉州南京大学环保产业研究院、泉州天津大学集成电路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多个重点科研院所,推动其为高端前沿技术开发增添新动力;加强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深化与重点高校、企业的协作,尤其要加大力度扶持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中纺检测(福建)有限公司、南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区内新型研发机构的进一步建成和完善,激发多样化的自主创新活力;打造各级各类创新平台基地与协同创新中心,夯实各创新基地的发展基础,并积极建设一批协同创新中心,以推动区内各级各类创新载体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鼓励创新平台向应用式发展,以及时促进技术转化以及传统创新载体的转型与升级。

      持续推进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加速完善信息技术网络,提升城市无线宽带接入能力及覆盖范围,促进宽带网络的优化与升级,重点推动运营商加快互联网骨干网、移动宽带网、广电网络和窄带物联网建设;发挥泉州软件园云计算中心等区内重点大数据中心的功能,持续为建设“智慧丰泽”提供数据、服务支持,统筹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教育等分项目的建设,切实发挥“智慧丰泽”成效,赋能城市和经济发展;加快数字化平台的建设,继续打造数字丰泽,尤其要推动丰泽(福建)联通企业云计算产业园等新增重点数据中心扩容增效,创建城市物联网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形成城市物联网大数据系统,为丰泽云上政务服务、城市管理提供更完备的数据库支持;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重点提升区内5G覆盖率,为5G网络的建设与完善提供基础性服务,推进通讯运营商各类工程、网络合作单位落户丰泽,加速要素聚合,积极构建起5G产业园区,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二)汇聚科技创新要素

      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不断探索优化财政支持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福建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分段补助实施细则》、《丰泽区关于贯彻落实创建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惠企政策,充分利用区财政对企业创新的财政扶持与奖励资金,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支持创新创业资源集聚,通过财政奖励的激励作用,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体系,加强引导企业专利产出,促进完善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社会投资为补充的知识产权投入体系,在完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上,把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作为企业获得政府资助的重要依据,引导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通过日常执法检查、定期专项检查、多样化宣传等方式,增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督促企业在核心专利、关键技术、自主品牌上下功夫,主动打好技术创新牌、守好产品质量关,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提升知识产权管理综合效能。通过加强政策连续性,推进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人才倾斜等措施,加快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和人才团队,扩大人才增量、盘活人才存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健全科学的人才流动、评价以及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以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主体规模、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为主要着力点,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加强创新服务供给,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加快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增强企业配置高端要素和资源的能力,助推企业科技创新。一是从丰泽区产业实际出发,综合考察企业规模实力、上市意愿和发展潜力,按照“改制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发行一批”思路,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管理规范的上市挂牌后备资源,推动一批企业上市挂牌。二是积极吸引和培育天使投资、PE、VC等股权投资聚集,有效对接福建省内和全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推动引导基金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产业投资母基金和科技创新基金,放大财政资金扶持作用,在促进股权投资行业自身发展的同时,鼓励更多企业通过引导基金实现股权融资。三是以信贷支持、债券融资工具支持和股权融资工具支持解决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支持企业通过债券市场、信贷市场、投资担保、信托等多途径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优先为后备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和创新金融服务,综合运用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在丰泽产业园区、研究基地设立科技信贷专营机构,加快科技信贷产品创新和服务手段创新;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支持金融机构扩大质押物范围、开展股权、专利权、商标权和版权等质押贷款业务。

      加快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一是按照政府搭台、多方合作的总体思路,采取集中展示与群众活动相结合、线上传播与线下互动相结合、典型带动与广泛发动相结合、政策导向与紧接地气相结合的方式,紧紧围绕创客这一主体,开展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完善创新创业配套设施,加大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政策与资金支持,积极打造引才“强磁场”,推动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安居乐业的“梦想港湾、事业港湾、生活港湾”。二是要充分发挥辖区高校人才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与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等高校人才合作新机制,建设更高质量的“校地人才共同体”,在共建人才培养基地、联合打造创新创业园、建设柔性引智平台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三)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发挥自身创新资源优势,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利益共同体,建设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科研机构,共同开展产品技术创新,辐射中小企业。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发挥丰泽区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由企业提出技术创新需求并与高校、研究院展开深入合作,协同攻关。支持区内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等优质高校通过“高校+企业”的合作新模式,在人工智能研发、智能软件开发、互联网创业等方面与区内龙头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加速壮大。引导银行资本、社会资本成立专门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双创”基金,培育发展专注投资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天使投资。运用好区内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充分挖掘利用大量存量科研成果,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研发资源短缺、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加大创新政策落实力度。围绕“双高”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的科技发展,建立创新激励与企业财税贡献、产出、研发投入等绩效挂钩机制,引导及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发展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带动全区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四)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鼓励创新平台交流合作。加大对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泉州南京大学环保产业研究院、天津大学泉州集成电路及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泉州)特种机器人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建设,鼓励平台之间加强创新共享,提质增效,提升平台技术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服务产业能力。

      升级产学研合作平台。大力支持引进、建设和发展一批引领泉州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高新技术孵化和产业化基地、研究实验基地与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各级各类研发中心;对特别重大的平台引进,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予以支持。对已经建成运营的平台,根据平台开展的研发活动、成果转化及其他科技公共服务等情况,优先安排项目计划和资金支持。  

      搭建创新型服务平台。以“本土培育+高端引进”的方式,着力建设集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细分行业的科技服务体系,重点打造迪特工业设计、六合儿童、远东技术服务等一批能够引领示范的科技服务机构。以泉州软件园为核心,构筑大数据应用和特种机器人两大产业链条,构造在“平台+产业”下多业态协同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价值网,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五)完善科技创新发展机制

      积极探索新型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依托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以丰泽区“双创”和金融综合改革为契机,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推进海丝基金小镇建设,完善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体系,吸引周边乃至一线城市外溢金融资源聚集,促进泉商资本回归。坚持政银企合作,加强金融机构与科技型企业的对接工作,完善科技信贷相关配套服务,建立全维度投融资服务体系。引导本地龙头企业设立运营供应链金融业态,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传导,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以重点企业融资项目库为信息基础,完善相关金融配套服务,搭建募资、投资、管理、信息交流等科技金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创新科技金融投资机制提供“一站式”服务。

      积极完善公共创新平台共建共享机制。结合丰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园区平台。重点深挖共性技术创新需求,支持社会资本、私人资本对共性技术的投入,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强化共性技术平台的基础性功能。明确区内重点产业发展的主要差异,关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信息等新兴重点产业,试点一批提供专业服务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调动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建共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积极性,促进科技资源开放。

      加快研发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升级。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及技术服务机构进行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升级,积极引进“大院大所”科创组织,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为各创新合作主体提供技术研发、仪器共享和创新管理等方面的帮助。

      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建立社会化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平台监督、考核、管理机制,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完善价值导向的科技创新评价机制,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根据不同研究领域的特点,分门别类地制定评价标准,让应用研究接受市场检验,让科技创新成果价值得以正确评价。

      (六)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

      加强区内创新主体联动。围绕解决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问题,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区内行业领军企业、骨干科研院所、高水平大学,整合创新资源,联合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协调并促进各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资源共享,维护好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多种模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创新链。利用好“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构建高技术企业成长加速机制,积极鼓励引导大企业发挥市场、技术、资源集中的优势,向中小微企业赋能,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协同、创新。

      引入国防科工系统资源,探索国防科技工业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中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注重需求牵引,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双向互动,全面激发国防科技工业的创新能力,构建全要素、高效益、宽领域、有市场、有规划的协同创新体系。

      (七)提升区域创新文化

      鼓励社会力量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继续申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省市级创新创业赛事活动,激发民间创新创业热情;鼓励各行业协会开展行业创新创业大赛,促进行业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支持参与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为投资机构与创新创业者提供对接平台,有效促进资本与项目对接,实现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建立健全创业辅导制度,培育一批专业创业辅导师,鼓励拥有丰富经验和创业资源的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和专家学者担任创业导师或组成辅导团队,给予新创业者和潜在创业项目科学的指导。

      着力吸引培育各类创客群体,激活区域创新活力。通过进一步完善“双创”政策体系,确保“双创”政策落实落地,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政策优惠力度,不断吸引创新创业人才,为创客群体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点燃社会双创热情;鼓励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高校大学生等潜在创客群体参与创业活动。

      统筹推进全面科技普及工作,加强区域科技文化基础。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重视传媒的科学教育功能,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以提高全民素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建设一支精干的专业科普工作队伍,进一步创造鼓励科普的环境和气氛,使专业科普工作者和其他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的劳动成果得到应有的承认,同时要在工作、生活、进修、奖励、职称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以稳定队伍,繁荣创作。

      五、重点工程

      (一)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壮大工程

      一是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管理。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体系,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和申报流程培训,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体系的精细化、全程化。用科技赋能改进提升传统企业,通过加强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助推传统优势企业转型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筛选认定一批创新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企业行列,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对符合条件的入库企业和新认定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

      二是以华侨大学(丰泽)创新创业园、泉州软件园、知创产业园等丰泽区内各类创新创业基地和众创空间为依托,积极推进“人才+资本”服务周边产业转型为特色,融汇“创新、创意、创业”的“丰泽双创模式”,瞄准大数据、物联网、智能软件、智能装备、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丰泽创新创业,培育生成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发挥丰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独特优势,以丰泽区的“侨乡”为依托,以闽南华人华侨为纽带,运用侨智侨力,广泛吸引海内外优质科技资源和人才,鼓励海外华人华侨回归丰泽创新创业,创办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三是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政策聚焦,重点跟踪服务,对企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存在的困难问题及时帮助协调解决,优先享受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各类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其发展壮大。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工程

      一是落实各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补贴政策,在资金融通、场地租赁、人才培训、技术研发、技术改造投资等多个维度探索更多的补贴方案,制定更多优惠政策,完善补贴体系。

      二是加快对科技型企业孵化载体的建设。持续建设泉州软件园、知创园等一批优质省级、国家级孵化器,打造优质创新孵化园区;在5G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端领域加速布局一批优势突出、资源集聚、服务齐全、机制创新的孵化平台,推动孵化平台向高端化、产业化发展;积极打造海外人员及留学归国创业人员的科创园区,拓展交流合作网络,构建良好合作机制,培育更加具有集聚力、影响力的战略性科技企业孵化器。此外,推动各级各类众创空间的集聚,形成众创联盟,探索“协同创新中心+众创空间+孵化平台”等多个一体化科技服务孵化链条的构建,并加速引进专业服务机构,搭建一批专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优化孵化平台的服务体系。

      三是协助科技型中小企业汇聚创新资源。弘扬区域传统技艺,采用独特的工艺、技术,最大化挖掘侨台等特色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生产具有地域特点、企业特色的创新产品,同时瞄准主业方向,集聚专业要素资源,实现精细化生产、管理、服务;持续建设中小微企业生态园区,开放园区资源,实现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创新资源调配,由此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水平及使用效率;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龙头骨干企业开放研发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持续促进产学研合作、项目对接活动等,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加强有力的创新资源后备力量支持。

      (三)军民科技深度融合示范工程

      一是健全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和政策制度,明晰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路径,形成新型的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在软件信息领域,把握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机遇,以智慧城市建设契机,吸引更多软件信息企业集聚发展,并逐步挖掘军队信息化需求,开发相应软件产品或信息化服务,推动军民技术深度融合。智能安防领域,大力扶持优质民营企业通过积极“参军”,参与军品研发和生产,承接“军转民”产业化项目。

      二是协同第三方服务机构增强企业服务力度。充分借助第三方服务机构优势资源,主动对接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联盟、商会、驻闽军代表室等单位(组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培训,鼓励企业申请进入相关供应商目录,协助企业办理参军资质,解决“办证难、拿订单难、信息沟通难”等问题,为区内企业“民参军”突破难点,扫除障碍。

      三是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区内优质民营企业取长补短,协同共进。加大对丰泽区有关研究院、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建立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通过军产学研合作联合研发的方式,突破国防科技工业(行业)共性关键技术,解决制约国防科技工业产业(行业)发展技术“瓶颈”问题,加速国防科技工业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广运用。

      (四)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一是激发各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力量,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强大驱动力。尤其是要积极与高校、研究院展开合作,改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和收益权,积极配置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资源,实现资源对接,为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成立技术转移综合管理服务机构提供更丰富的资源支持。

      二是加快打造一批民营科技服务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成果孵化、技术交易、法律咨询和知识产权管理等专业服务,支持其通过综合服务平台开展技术评估、技术经纪、技术交易、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各类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帮助区内精研智通、中信卫星、力天网络、宏科电力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做好专利转化运用工作,此外要推动相关主管部门根据行业特点以及转化的需求,设立起多行业的科技创新推广机构或成立科技成果转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为各科技创新主体提供更完善的服务支持。

      (五)科技金融创新融合工程

      一是利用区内金融资源,以围绕科技型企业的资金需求进行金融创新。建立起符合市场规律的创新合作机制,强化科技型企业与创投机构、保险机构、证券机构的合作,推动各金融服务机构设计出更多符合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从而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的新模式进行融资。支持各金融机构以贴息资助和保险费资助等方式对融资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扶持,从而显著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切实缓解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的主要难题。

      二是发挥金融服务平台的作用,构建起以“品尚大数据”为代表的一批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为各类金融机构提供全面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资信状况相关信息,协助不同的科技型企业匹配到合适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多样化的融资需求。此外,逐步完善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的各项功能,提供科技金融政策信息发布与咨询、科技成果评估与交易、科技企业信用评价、科技金融产品信息发布、科技金融网上培训服务等全方位、立体式的服务,初步打造起丰泽区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工程发展构筑良好基础。

      (六)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强化工程

      一是提升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信息等新产业,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工作,重点关注区内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民营科技企业等创新主体,帮助企业深入挖掘知识产权资源,识别判断技术价值,规划专利的组合模式,提高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持续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进行研究开发、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形成高水平的创新技术成果并转化落地。

      二是加快中国(泉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有序推动保护中心建设,充分保障保护中心有效运行,对接利用好国家、省、市知识产权局政策及资源。发挥保护中心在推动和服务我区产业发展,特别是智能制造和半导体产业的重要作用,构建起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于一体的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打造知识产权保护新高地。

      三是全力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按照《丰泽区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实施方案》,制定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及知识产权服务业在房屋、租金、招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跟踪推进一批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入驻。协助建设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和运营平台,依托专业运营机构负责平台具体运行,采用“线上+线下”、“平台+机构”的实体化方式运行,提升便民利民服务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落实科技创新资金投入

      根据各年度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统筹专项资金使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力量扶持重点项目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围绕产业布局,综合运用财政扶持政策,综合运用贴息、奖励、引导等方式,支持发展壮大一批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撬动社会资本,为区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转变资金支持方式,支持我区企业自主研发、科技创新、扩大生产、技术与项目引进。推动财政金融互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协调发挥担保机构作用,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二)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氛围

      加大对重大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力度,对出台的政策意见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解读。围绕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情况和技术突破、重大科技成果、创新型企业典型进行多渠道多方位宣传,树立科技创新榜样和崇尚创新的价值导向。结合丰泽区创新主体的丰富资源优势,鼓励区内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文化建设,同时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创新文化进街区等活动,传播创新精神,培育全区人民创新创业意识。

      (三)强化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

      把握科技创新规律,持续加强区内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建设,统筹协调有关的创新活动重大问题,研究科技创新领域重大决策部署。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推进落实机制,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抓好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抓紧制定相关的创新实施办法、配套政策措施。加强考核科技创新工作的考核,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

      (四)加强规划评估和动态调整

      结合“十四五”发展目标,建立一套科学、可操作、尊重差异、体现侧重的考核指标体系。优化考评方式,既要定性评估,又要定量评估;既要做好基础评估,又要兼顾重点评估;既要开展定期考核,又要做好日常督查,使各种方式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同时加强对考核工作的统筹规划,避免多头考核、重复考核、繁琐考核等问题,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考核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强化评估结果的运用,把评估结果作为衡量工作水平、进行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