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2101-0300-2022-00067
- 备注/文号:泉丰政办综〔2022〕25号
- 发布机构:区政府办公室
- 公文生成日期:2022-07-19
《丰泽区“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已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泉州市丰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7月19日
泉州市丰泽区“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
专项规划
目 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7
三、发展目标 8
第三章 主要任务 11
二、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14
三、提高灾害事故应对能力 28
四、提升应急创新发展能力 32
第四章 重点工程 38
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39
五、安全文化建设工程 39
第五章 保障措施 40
一、强化组织领导 40
二、强化经费保障 40
三、强化评估考核 40
表1 丰泽区“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核心指标…….…………..41
表2 拟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明细表 42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工作要求,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福建省“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泉州市“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和《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结合辖区实际,制定《泉州市丰泽区“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包括“十四五”期间泉州市丰泽区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是全区应急系统工作的基本遵循,是推进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举措,是全面推进应急管理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期间的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间,丰泽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等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工作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效应对各类灾害事故,扎实推进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基本完成“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1.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优化健全。对应省、市机构改革各项举措,完成区级应急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能划转,安全生产、防震减灾、防汛救灾各项职能统筹部署、协同推进。
2.应急管理指挥体系高效联动。扎实谋划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编制《丰泽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议书》,启动第一阶段建设。同时,根据机构改革和人事调整,更新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等组成部门和人员,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的“大应急”格局。
3.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基本完善。编制完成《丰泽区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预案》《丰泽区工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丰泽区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丰泽区抗旱应急预案》《丰泽区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等事故灾难类和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完善。
(二)安全生产基本盘基本面牢牢守住
1.持续压实各方安全生产责任。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调整区安委会为“双主任”制、由常务副区长分管安全生产;出台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每年下达安全生产责任书给各街道及负有安全生产责任的部门;推动落实企业全员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提升;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强化事前责任追究。
2.有效防范各行业领域安全风险。深化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积极推进辖区风险辨识工作,在全区各街道办事处、各行业主管部门、各行业领域进行全覆盖开展。风险辨识评估报告在全市率先完成,并根据实际动态更新。引导企业采取“自主创建、专家指导、政府补助”的方式开展风险评估,从源头管控重大风险。
3.有力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在全区8个街道、84个社区建立健全安全责任网格534个,配备316名专职网格员、1010名兼职网格员,将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工作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打通安全生产监管的“神经末梢”。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生产执法年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严肃开展生产安全事故调查。
4.系统谋划安全生产重点项目。扎实开展“智慧用电”安全隐患监管服务系统建设、持续探索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模式、推进安全生产和应急常识“五进”工作、结合标准化提升培育“本质安全型企业”标杆等重点项目,推动“5+2”城中村改造典型经验、区级安全生产专家站模式、建立安全生产七项工作机制、投放全省首个“应急胶囊”等成效落地。
1.应急救援能力总体提升。组织区民兵应急连队伍、半专业森林防灭火队伍等应急救援队伍,围绕辖区实际情况开展应急救援实战演练。组织开展防汛抢险、危化品突发事件、燃气泄漏、天然气管道应急抢险等多部门、多层级参与的联合应急演练,取得显著成效。
2.防灾减灾示范项目成效凸显。加强宝山地下流体前兆观测台站的管理维护,严格落实AB岗监测制、定期会商制。建成并维护地震预警终端155台,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地震预警终端建设任务,扎实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巩固提升应急避难场所11处。对照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考核标准,推荐见龙亭社区参加“2020年度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评选工作,顺利通过审核;积极开展国家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丰泽第三实验小学获得泉州市首家“国家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荣誉称号。
3.应急准备工作扎实有序。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强化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动态管理。同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到岗带班、关键岗位24小时值班制度和事故信息报告制度,加强人员值班值守安排和要求,确保快速响应、有效应对、妥善处置。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一)面临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丰泽区应急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并为其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和有力的组织保障。“十三五”期间,在区委和区政府一系列部署下,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能力有效提高,为“十四五”时期发展积累了有利的条件。二是社会环境逐步优化。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社会文明素质、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快提升,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以及全社会对安全的高度关注,安全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为推动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巨大动能。三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将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提升自然灾害预警能力,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二)存在问题和挑战
一是安全隐患点多面广。丰泽经济正处于新旧交替阶段,新材料、新工艺、新业态不断涌现,由此带来的安全生产的压力巨大;辖区交通运输、建筑施工领域事故时有发生,工贸企业点多面广,监管难度大,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压力叠加,安全生产形势整体复杂严峻。二是应急管理各环节发展不平衡。区级应急管理局与街道部分具体工作协调机制运行不畅,与其他相关部门、机构职责边界不清。街道应急专职人员偏少,混岗现象严重,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仍较为薄弱;应急预案信息化和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与现场处置方案衔接不紧密;应急响应联动机制不顺畅,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不完善,缺乏专业性救援队伍,与“全灾种、大应急”救援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三是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亟需增强。自然灾害风险认知评估能力不足,物联感知系统、监测数据、预测预警等信息资源碎片化的现状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地质灾害监测还未形成系统化,自然灾害风险数据不清,综合灾害风险辨识不足,台风暴雨灾害防御存在短板,森林防火智能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事后灾害调查评估与救助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四是社会公众安全素养有待提高。企业安全培训和考核不落实、不到位,存在走过场、走形式等问题,安全职业教育重视不够, 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得不到有效提高。随着城市建设提速,外来劳务工大量输入,受文化教育水平限制,从业人员自我安全防范意识较弱。现有社会安全宣教力度不足、连续性不够,宣传效果不佳,公众整体安全意识比较淡薄,自防自救能力欠缺。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为根本目的,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打造更多“丰泽应急”典型,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丰泽经济提质增效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统筹推进。全面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应急管理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转化为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
坚持生命至上、安全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切实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管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坚持关口前移、防救结合。围绕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科学研判应急管理形势特点,努力实现从注重事后救助向注重事前预防转变,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
坚持改革引领、科技支撑。积极探索新时代新路径新方法,创新应急管理新模式,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依靠信息化技术提高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坚持法治思维、社会协同。持续推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充分依靠人民,积极组织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格局。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综合应急能力体系,全面提高综合应急管理能力,辖区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全面提高,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持续管控,社会协同应对能力显著提升,不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持续遏制较大事故发生,综合防灾减灾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应急管理能力水平跨上新台阶。(表1 丰泽区“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核心指标)
(二)分项目标
1.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到2025年,全区应急管理工作领导体制、指挥体制、协同机制、职能配置、机构设置更趋合理,街道应急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占比超过60%,应急管理部门装备达标率达到80%,建成完备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履职能力、工作效能全面提升。
2.安全生产治理能力有效提升。2022年全面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各项目标任务,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更加完善,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到2023年底,全区生产经营单位全面完成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工作,并形成长效机制常抓不懈,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持续开展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持续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推进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实施高危行业企业安全技能提升行动。到2025年,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不断健全,安全监管执法机制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生产安全事故控制指标全面下降。
3.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提升。2022年全面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初步建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到2025年,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基础设施灾害防御能力和灾害救助能力不断提高,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完成应急广播平台建设,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人口覆盖率达到90%,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覆盖率达100%,灾害信息员街道全覆盖,灾害事故信息上报及时率达到100%,灾害事故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92%,森林火灾受害率<0.8‰,年均因洪旱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0.7%以内。
4.应急综合保障能力明显加强。到2025年,应急科技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应急救援响应能力和救援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完成应急预案体系结构化、场景应用化建设;基本实现灾害发生10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能够得到有效救助。
5.全社会共同参与应急能力明显加强。持续做好安全生产隐患举报奖励工作,到2025年,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推动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1.完善组织体系架构。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应急指挥机构,协调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调整完善议事协调和指挥机构,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应急部门统筹协调、消防救援、救助打捞等专业队伍主调主战、各方力量高效协同”的全要素联合作战指挥机制。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安委会成员单位职责及分工,推动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机制,实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进安全生产工作。
2.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健全灾害信息共享和舆情应对机制;鼓励有条件的街道建设应急管理工作站,落实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构、人员、职责、装备和经费,打通基层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发挥相关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加强跨部门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加快形成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协同合作、运转高效的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协同机制和灾害事故处置协同应对机制。
3.完善安全监管体系。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监管执法职责,组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和一线倾斜。加强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机构建设,完善执法装备配备标准,强化执法工作条件保障。进一步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加快推进“互联网+安全监管”,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做到既严格规范安全生产准入条件和过程监管,又提供便民高效的优质服务。推行基层安全生产定区域、定人员、定责任的网格化动态监管机制,破解安全生产“最后一公里”监管难题。
(二)压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
4.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责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强化党委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责任,推动党委政府将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等考核内容,压实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班子其他成员的工作责任。
5.落实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以新《安全生产法》实施为契机,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不断厘清部门职责清单,加强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安全监管,消除监管盲区,强化安全生产事前追责,切实将隐患当成事故处理。做好灾害事故的研判和防范化解、应急处置工作,确保“防”与“救”的责任链条衔接到位。健全责任考核评估机制。
6.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法定责任,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做到“五落实五到位”。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各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全部建立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团队。加强企业基层班组建设,建立岗位安全生产责任清单,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严格执行重大危险源登记、检测、评估和监控制度。完善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承诺公告、举报奖励和教育培训等制度,加大对未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责任行为的惩处力度。督促企业保证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须的资金投入,严格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管理使用制度,落实安全技术设备设施改造等支持政策。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现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的规范化。
(三)推进应急管理法治建设
7.严格落实依法行政。认真推动《安全生产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有效落实,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建立健全常态化普法宣传机制。广泛开展应急管理政策解读,有效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应急管理法治建设,营造全区良好应急管理法治环境和氛围。完善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和监督制度。规范行政审批的程序、标准和内容,及时公开行政审批事项的受理、进展情况和结果。
8.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加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执法权限,强化监管执法保障,优化执法机构人员配置,加强执法装备和车辆配置,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和一线倾斜,加快形成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建立执法人员入职培训、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提升执法能力。
9.严格应急管理执法。加强跨部门协同配合,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追究衔接机制,强化《安全生产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应用,完善联合执法机制,推动街道落实委托执法,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强化执法全过程监督。建立以依法履职为核心的安全监管执法能力考核评价办法,定期开展安全监管执法效果评估,持续推进“互联网+执法”,实施分级分类精准化执法、差异化管理,提升执法效能。强化事故调查和挂牌督办,提升事故调查评估专业化水平,定期开展事故分析,公布典型事故案例,开展警示教育,指导推动事故防控工作。
二、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一)加强风险源头管控
10.科学规划布局。结合国土和城市空间格局、产业布局,优化应急资源配置,提升全区重大安全风险防控能力。严把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竣工等环节的安全关。加强对房屋新建、扩建、改建(特别是室内外装修、用途变更)等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施工活动的手续履行情况的巡查,及时发现、抄报、制止违法违规行为。完善城镇新区和产业集聚区、科技示范园等区域的公共安全设施。完善综合防灾规划,积极有序推进关键基础设施灾害设防标准,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11.加强风险管控。聚焦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重点领域,绘制安全风险图,形成安全风险链条、防控清单和责任清单。定期开展重点行业、区域、城区安全风险评估,健全安全风险动态管理机制,实现各类风险隐患识别、评估、监测、预警、处置等全过程动态管理。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地下管网运行安全监测,提升城市地下管网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12.严格安全准入。实施生产安全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更加严格规范的工艺技术设备材料安全准入标准,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实施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完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推进空间和安全准入的清单管理。对高危行业企业实行更严格的安全准入、强制安全投入、关键设备安全强制许可和职工特殊保护等制度。
(二)强化风险监测预警
13.加强灾害事故监测预警。逐步扩大重点监测覆盖面,增加监测点密度,改进监测技术和手段,提高监测灵敏度,推动多灾种、跨领域的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努力建成分工合理、职责清晰的灾害事故综合监测预报预警信息体系。加强人员密集场所流量监测,以及水、电、气、油、交通、消防、企业重大危险源等城市安全数据监测和管理,全面提升城市运行安全监控预警能力。
14.推进风险普查与隐患排查。全面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构建自然灾害风险管控分区分类分级管理新体系,到2025年完成重点区域灾害综合风险图、综合风险区划图绘制。组织开展各级各行业领域全范围、全覆盖的企业安全风险辨识评估,落实政府和企业分级管控信息流通与整合共享。建设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一张图”系统数据库,推进分级管控的信息流通与整合,实时监控重大安全生产风险源,做到持续精准监管监控。建立重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考核制度和办法,严格落实各项管控工作,把控重大安全风险。中型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实行全方位全过程辨识安全风险,建立一企一策,严格落实分级分类动态管控制度。推动实现辖区大企业车间班组和岗位的管控责任,动态评估设定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确保安全生产风险始终处于可控范围。
15.强化网络舆情信息研判和处置。健全完善灾害事故网络舆情管理、研判和处置机制,加强灾害事故舆情信息监测分析与研判,建立健全新闻宣传及舆情应对机制,加强新闻发言人、网络评论员、通讯员和社会监督员等队伍建设,做好重大事故的舆情收集、分析研判和快速响应,不断提升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能力。
(三)推进隐患排查治理
16.加快推进本质安全型企业创建。全面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针对辖区实际,淘汰和限制落后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夯实激励约束、分类监管和动态管理等政策措施,加强宣传培训,严格考评管理,强化考核督导,促进企业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标准化,进一步提高自主安全管理能力。推进清洁生产,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实现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装备,实施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推行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切实发挥保险机构参与风险评估管控和事故预防功能。推进安全生产第三方服务工作,引导社会优势技术力量参与事故防控服务。
17.健全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完善相关行业领域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和隐患排查标准、整改验收和效果评估工作制度,落实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和隐患整改不落实追责制度,强化企业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检查,推动企业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检查“三张清单”制度(检查清单、隐患清单、整改清单),完善隐患排查、治理、通报、报告等重点环节的程序、方法和标准,指导督促企业建立重大隐患内部挂牌督办、风险隐患排查、评估、治理的长效机制。强力开展重大隐患清零行动,做好跟踪督促指导,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真正实现隐患排查治理的闭环管理、一抓到底、见底清零。
18.着力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建立执法行为审议和重大行政执法决策机制,评估执法效果,防止滥用职权。推动建立安全生产公益诉讼制度。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健全线索通报、案件移送、协助调查等制度,依法惩治安全生产领域的违法行为。改进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完善事故调查处理规则,加强技术与原因分析,落实事故整改措施监督检查和总结评估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律顾问、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制度,规范依法行政行为,推进依法治安。
(四)落实重点领域整治
19.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推进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爆物品、消防、道路运输、交通运输、渣土车运输、渔业、城市管理、房屋安全与建筑施工、危险废物、自然灾害安全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隐患。
20.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民爆物品安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推动各项制度措施落地见效。完善和落实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导则,分级分类排查治理安全风险和隐患,2022年底前涉及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完成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按照市级统一指导,落实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完善落实城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关停并转、退城入园等支持政策措施。严格按照市政府《关于禁止在鲤城区、丰泽区、泉州开发区内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要求,全区禁止生产、销售、运输、储存、燃放烟花爆竹,重点打击烟花爆竹各类非法违法行为。重点整治辖区民爆物品行业企业资质证照不齐全、人员未持证上岗、安全生产管理不到位、内业资料不完整等问题,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购买、销售、储存行为。
21.消防安全。组织开展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根据市级指导意见制定实施“一区一策”综合治理方案,2022年底前分类分批完成督办整改。针对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石油化工等重点场所,制定实施消防安全能力提升方案,2022年底前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聚焦老旧小区、电动车、彩钢板建筑、家庭加工作坊、“三合一”场所、群租房、城乡结合部等突出风险以及城郊社区火灾,分阶段集中开展排查整治,2022年底前全面落实差异化风险管控措施。教育、民政、文体旅游、卫健、民宗等重点行业部门建立完善行业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推动本系统本单位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积极推广应用消防安全物联网监测、消防大数据分析研判等信息技术,推动建设基层消防网格信息化管理平台。
22.道路运输安全。推动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加快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桥梁隧道等重点路段和事故多发点段排查整治,推动列入各级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治理。深化“千灯万带”示范工程,推进城郊社区公路平交路口交通安全设施“五有工程”建设。清理整治“马路市场”和国省道沿线集市社区违规开口。推进隐患车辆专项整治。推动加大老旧客车的淘汰报废力度,督促客运企业及时报废淘汰老旧客车,加快淘汰报废57座以上大客车及卧铺客车。推动公交车安装驾驶室隔离设施,划设乘客安全警戒线,粘贴警示标识标语。开展常压液体危险货物罐车专项治理,稳步推进超长平板半挂车和超长集装箱半挂车治理。全面排查货车、专用车生产企业、车辆维修企业和车辆非法改装站点。加大对货车非法改装企业的打击力度,基本消除货车非法改装、“大吨小标”等违法违规突出问题。严查超限超载违法。到2021年,建立完善重点货运源头治超信息监管系统;加快推进治超站称重设施联网,落实高速公路收费站入口称重和违法超限超载禁入;深化“百吨王”专项整治;强化科技治超,推动治超站引导设施及电子抓拍系统建设使用;深入推进治超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加强超限超载车辆及其处罚信息共享,落实“一超四罚”措施。严格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管。落实《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办法》,推动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信息化支撑、全链条监管”的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防控体系,加快提升行业综合治理能力。推动出台实施统一的旅客乘坐客运车辆禁止携带和限制携带物品目录清单。督促运输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道路运输企业、场站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快推动建立道路运输领域安全生产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者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运输企业实施挂牌督办,督促及时消除隐患。加强警示教育,针对“两客一危一货”、校车以及一次记满12分、易发亡人事故的严重交通违法类驾驶人实施精准、滴灌式安全警示,持续曝光“高危风险企业”“突出违法车辆”“典型事故案例”“终生禁驾人员”,督促客运驾驶人行车前提醒乘客使用安全带。严查严处严重交通违法。推动集中整治、周末夜查、区域联动,异地用警、部门联动,组织开展“两客一危一货”、校车、渣土车等车辆专项整治,严处酒醉驾、“三超一疲劳”等各类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加大非法营运查处力度,全面清查道路客运市场“黑企业”“黑站点”“黑车”“黑服务区”。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共享。完成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国省县道沿线和交叉口增补点位的交通监控设施及县级以上(含)道路主要路口的信号灯、电子警察、卡口监控覆盖建设,配合市级推动共享全市高速公路主线、服务区、收费站出入口和普通公路重点路段、桥梁、隧道等道路视频监控资源。
23.交通运输安全。开展铁路沿线环境安全专项行动,健全完善铁路护路联防和“双段长”等铁路环境安全联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落实铁路沿线环境安全治理各方责任;开展危险货物运输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托运、违规承运危险货物行为,整治危险货物储存场所;开展公铁水并行交汇地段安全专项整治,强化安全防护设施设置与管理;严厉打击危及铁路运营安全的机动车违章驾驶行为。
24.渣土车运输安全。健全渣土运输安全责任体系。督促落实企业主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管理制度。构建共建共治体系,建立健全联动机制,整合部门行业资源,加强协同联动,强化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渣土运输经营行为信用评价,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完善事故调查制度,严肃事故调查,深化调查报告联合审核和约谈工作,推动落实整改。加强渣土车安全源头整治。配合渣土办加强渣土车销售监管,加强行业自律,建立政府推介目录库。深化车辆隐患排查治理,严厉查处非法改装渣土车。提升渣土车安全水平,提高渣土车技术标准,推进智能化应用。强化市场准入管理,建立健全渣土车市场准入与清出制度。提升运输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开展驾驶员从业资格审查,建立驾驶员背景审核制度。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建立现代信息手段教育培训方式,利用典型事故案例,加强警示教育。加强动态监管,充分利用渣土车智能管控平台,整治驾驶员不良驾驶行为。加大渣土运输企业安全隐患清理力度。推动企业规范经营,鼓励企业规模化、公司化、专业化经营。健全安全隐患治理机制,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与风险防控制度,开展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加强渣土运输安全治理。加强源头管理,强化行业监管,建立“谁审批、谁监管、谁负责”管理机制。加强源头信息监管,提升源头信息监管系统,深入推进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落实联罚联放、联合惩戒。净化道路运输秩序。严查突出交通违法,保持建筑渣土运输秩序严查严管态势。严格落实动态监管责任,加强对车辆和驾驶人的动态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行为,加大非法营运查处力度,全面清查渣土运输市场“黑企业”“黑站点”“黑车”等。
25.渔业安全。强化“刺网”类高危渔船安全生产监管,开展以渔船脱检脱管、船舶不适航和船员不适任为重点的专项整治。加大渔业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力度。贯彻落实《福建省实施<渔业法>办法》,加强对渔船脱检脱管和船舶不适航、船员不适任等方面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超员、超载、超风级、超航区”航行和冒险出海作业行为,全面提升管船管人管安全的能力和水平。
26.城市管理安全。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将城市安全韧性作为城市体检评估的重要内容,将城市安全发展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推动城市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开展摸底调查,落实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和市政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指导意见,推进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不断更新完善城市供电、供水、排水、燃气管线数据,加快供水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和市政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燃气安全检查,抓好餐饮场所用气使用环节安全管理,严厉打击瓶装液化石油气非法经营和违规使用,持续推行瓶装液化石油气销售实名制,加快燃气行业信息化监管系统建设;指导建立渣土受纳场常态监测机制。结合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推动解决城市安全重点难点问题。
27.房屋安全与建筑施工安全。开展全区房屋结构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地毯式、全覆盖、无死角、零容忍,不漏一街一区、一户一房,重大安全隐患立即清理,坚决整改整治到位。指导全面排查涉疫涉医场所和利用原有建筑物改建用为酒店、饭店、学校、体育馆等人员聚集场所房屋安全隐患。依法查处违法建设、违规改变建筑主体结构或使用功能等造成安全隐患行为。根据城市建设安全出现的新情况,明确建筑物所有权人的主体责任。落实参建各方的主体责任和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指导开展建筑施工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重点排查整治起重机械、高支模、深基坑、高边坡、隧道开挖支护等,健全工程质量安全动态监管制度,完善信用评价体系。依法打击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28.危险废物等安全。①废弃危险化学品等危险废物:全面开展危险废物排查,对属性不明的固体废物进行鉴别鉴定,重点整治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单位等可能存在的违规堆存、随意倾倒、私自填埋危险废物等问题,确保危险废物贮存、运输、处置安全。配合制定危险废物贮存安全技术标准。建立完善危险废物由产生到处置各环节联单制度。建立部门联动、区域协作、重大案件会商督办制度,形成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加大打击故意隐瞒、偷放偷排或违法违规处置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力度。合理规划布点处置企业,加快处置设施建设,消除处置能力瓶颈。督促企业对重点环保设施和项目组织安全风险评估论证和隐患排查治理。②垃圾、污水和涉爆粉尘等:开展渣土、生活垃圾、污水和涉爆粉尘的贮存、处置等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评估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强化相应的安全责任措施落实,确保人身安全。
29.自然灾害安全整治。重点检查水利工程防汛安全管理和水毁工程修复情况,检查水库大坝、江海堤防、水闸、泵站、小山塘等工程设施运行情况。检查山洪灾害防治措施建设和运用情况,已建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的监测站点、预警设施、全区监测预警平台软硬件设施运行、使用、维护及有关经费落实情况。检查防汛相关非工程措施更新完善情况。检查登记渔船、涉渔“三无”船舶防台风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和避风港安全隐患,检查避风锚地安全隐患。检查城镇低洼易涝点和地下空间安全隐患。围绕地质灾害隐患点、房前屋后高陡边坡等防范重点,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范规定,按照分级分类管理,采取确保人身安全的对应措施,加强隐患排查、汛期巡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避灾点主要检查选址是否避开可能遭受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威胁的低洼易灾区域或危险地段,通风排水是否符合人员居住要求。深入排查林区及其周边社区、居民点,风景名胜区、重要目标,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地等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林区输配电、通信等设施的森林火灾隐患。野外火源管理是否到位,排查用火审批、高火险时段禁火令、重点卡口以及护林人员驻守情况,检查预警监测、热点核查反馈等。
(五)强化自然灾害防治
30.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扎实开展全区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主要针对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种类的分布、影响程度和特征开展普查,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完善优化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和分灾种防治区划。实施灾害风险清单式管理,全面推进地质、水旱、海洋、地震、森林火灾等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管控机制建设,落实风险隐患销号和闭环管理。综合运用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指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规范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落实各涉灾部门风险管理责任和属地政府主体责任,推进自然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提高基层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31.提升气象预警发布能力。积极依托和对接泉州市气象预警信息工作系统,坚持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切实提高灾害性天气应急响应作为提升我区气象服务水平的首要任务。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电话、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方式,第一时间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建立健全不同部门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指挥联动协同机制,保障城市高效智慧运转。
32.提升防洪排涝减灾能力。落实常态化除险加固工作,全面梳理水库险情、河岸险情应急救援处置任务需求清单,编制水库险情、河岸险情应急救援处置技术操作指南,加快推进列入规划的水库除险加固;对新出险的水库要做好安全鉴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加固;要始终保持或恢复水闸功能,充分发挥工程防洪、防潮、排涝、灌溉等各方面效益。持续加强海绵城区建设,深化完善城区排水系统,提高城区吸水、蓄水、排水、净水和释水功能。
33.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细化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范围排查,注重对易发区的新建工程严格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严控人为活动诱发新的地质灾害。大力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做到数据共享、综合应用和有效监控。深入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险、降险和治理。
34.提升防震减灾应对能力。全面夯实防震减灾基础工作。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基础工作,强化地下流体前兆台站、烈度速报台站巡查及值班值守工作,按时做好监测数据报送及震情会商,进一步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日常维护管理。加强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配合市地震局做好地震现场工作队建设,定期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保障反应能力和震情灾情信息保障服务。
35.提升森林火灾处置能力。压紧压实森林防灭火责任体系,落实森林防火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火源管控、火灾预防扑救等制度,推进森林防火巡护能力建设。不断优化改进全区森林火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快无人机监测等前沿技术推广使用。加强林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在重点林区和高风险区域、重要部位健全完善森林消防蓄水池、应急广播等风险防控硬件设施。做好已有生物防火林带的抚育管护,提高林带质量。统筹加强林火监测系统、防火隔离带、防火道路等防火工程建设。加强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探索建立街道、社区级森林消防队。推进森林防火通讯指挥系统更新升级工作,增强森林火灾“空、地、人”一体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提升森林防火智能化水平。
36.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落实海洋防灾减灾责任制,突出抓好海浪、风暴潮、赤潮、溢油等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坚持落实海洋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制度,完善并及时修订相关应急预案,针对性组织海洋灾害应急演练,提升海洋防灾减灾综合能力,提升海上灾害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三、提高灾害事故应对能力
(一)强化应急救援能力
37.建强应急救援队伍。摸底各行业领域(大型企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及社会应急救援力量情况,登记成册,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加快统筹安全生产、地震、水域、森林处置等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加强街道消防救援队伍建设,消除街道和功能区“空白点”,着力构建覆盖全区的灭火救援力量体系。
38.建好行业专业救援队伍。强化政府和企业所属各类专业救援力量建设,加快推进交通运输、建筑施工、通信应急、电力保障、工程抢险、特种设备、道路桥梁、隧道以及人员密集场所等行业(领域),建立完善专兼职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
39.发展社会应急救援力量。鼓励支持推动社会应急力量发展,完善社会应急力量管理服务制度,规范引导有序参与应急救援行动。推进各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之间建立联盟组织,严格规范社会应急救援队伍日常管理,建立统一指挥调度机制和资源协同保障机制。大力培育应急志愿者队伍,加强应急志愿者管理,引导应急志愿者有序参与抢险救援和恢复重建。
(二)强化应急预案准备
40.完善预案管理机制。规范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制定应急预案编制、审批、发布、备案、修订的具体要求,做好各类预案衔接。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网络化、全覆盖的应急预案体系,探索建设应急预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加快实施应急预案信息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数据库建设,推动各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全面应用,实现灾害事故应急预案简明化、数字化、智慧化统一平台管理。
41.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健全完善实战化、常态化应急预案演练机制,创新应急演练模式,大力推广“双盲”演练,强化演练过程管理,提高应急演练实效。紧密切合灾害事故的发展变化情况,特别是围绕台风、洪涝、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森林火灾、海洋灾害、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重大建筑工程、城市燃气和消防、旅游景点和设施等重点安全风险环节,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应急预案桌面推演和灾害事故综合实战演练;加强高危行业企业安全事故情景模拟演练,建设情景库,将“情景—应对”模式纳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注重提高应急预案演练的质量和效果,发挥演练成果对应急预案的调整修复、改善提升作用,进一步突出应急预案的实战导向。
42.强化应急预案应用和评估。全面总结各种(类)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启动预案的实战要求,进一步统筹规范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强化企业上下之间、政府企业之间有效衔接,确保应急预案科学管用、务实可行。强化应急准备、应急救援能力等环节评估,依据评估结果改进应急准备和应急救援工作,实现应急预案的动态优化和科学规范管理,做好应急预案新编和修订工作。推动党委政府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培训制度,针对辖区特点定期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督促、推动企业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重点加强现场处置方案演练,细化应急演练在岗位达标、班组建设中的考核标准,做到岗位、人员、过程全覆盖。
(三)强化应急物资准备
43.加强应急物资保障。落实应急物资分级储备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各部门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应急物资协同保障和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产能动态目录和调用制度,完善应急物资协议储备更新、轮换的财政补偿和核销制度以及跨区域应急物资联储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引导社会应急组织和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应急公益事业,全面准确掌握其应急救援装备物资配备和储备情况。大力倡导家庭应急物资储备。
44.加强物资运输保障。强化应急响应期间的统一指挥,建立政府、军队、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应急物资调配联动机制,完善调运经费结算方式。健全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紧急运输体制,完善集中统一的应急物流管理和指挥机制。充分利用相关运输企业,明确应急物流运力配置保障要求,完善社会物流资源征用补偿政策,构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应急物流运力储备队伍。推广使用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高技术配送方式,鼓励物流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应急物资末端发放。优化应急物资分发监管模式,健全应急物资保养、维护、轮换、回收、报废和补充机制。
45.加强应急保障信息化建设。推进应急物资保障数据整合,着力完善信息共享、网络对接及协同运行机制和制度,充分挖掘既有交通线路网络、物流枢纽网络、运力资源、信息平台等物流资源潜力,加强政府、军队、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的应急物资信息共享。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应急物资管理的全程留痕、监督追溯和动态掌控。推进应急物资储备库、配送中心等存储场地的网络化、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建设,提升应急物资存储管理效率和智能化监控水平。
(四)强化灾害救助体系建设
46.完善应急救助机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救助标准调整机制,统筹做好应急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和因灾倒损民房恢复重建等工作,切实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
47.规范灾后恢复重建。科学开展灾害损失评估,高质量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健全灾后恢复重建机制,完善灾后恢复重建配套政策。提高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恢复重建能力。
四、提升应急创新发展能力
(一)推进智慧应急能力建设
48.强化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有效实现风险评估、应急响应、指挥调度、资源调配等功能,构建较为完备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为应急指挥提供必要的物理场所和信息化基础支撑系统。
49.完善应急基础数据库。依托应急通信网络、公共通信网络和低功耗广域网,构建全域覆盖的感知数据采集体系,实现对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频发地区和高危行业领域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为风险信息多维度分析提供数据源。强化第一次风险普查成果运用,强化关键要素分析和综合监测预警、综合风险评估、综合研判分析等应急管理综合性应用,为灾害事故的预测预警、指挥调度、应急处置和政务管理提供精准服务。
50.挖掘运用应急管理技术新优势。推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完善应急管理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加快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在应急关键技术体系建设中的运用。
(二)强化应急管理科技人才支撑
51.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全面落实应急管理干部轮训制度,实施三年干部轮训行动。探索与党校共建应急管理现场教学点或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培养应急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应急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健全应急管理职业荣誉机制,表彰表扬在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研究建立重点行业、区、街道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监管人员与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双向挂职交流机制,提高应急管理专业化水平和防范化解安全风险能力。
52.建设应急管理专家团队。总结安全生产专家库、专家站实践经验成果,统筹建设应急管理领军人才队伍,强化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推动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团队及其会商制度,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参与预警、指挥、救援和恢复重建的智囊决策等作用,提高应急救援处置水平,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五、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应急格局
(一)强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53.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推进以场地设施、装备物资、工作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应急服务站(点)建设。以网格化管理为切入点,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体系,推动和支持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第一响应人”制度。培养发展基层灾害信息员、安全生产“吹哨人”,鼓励一人多职,加强综合业务培训,提升应急管理知识和技能。引导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发展,增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应急功能。
54.提升应急管理基层治理能力。将应急管理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打通基层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向基层应急管理网格化衔接延伸。强化基层风险评估、隐患排查、预警信息传播、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能力。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网格化管理,推动管理重心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移。继续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示范点创建活动。
(二)加强安全应急文化建设
55.加强应急管理科普教育。大力宣传安全发展理念,开展全民公共安全教育、警示教育和应急避险教育,把安全生产与应急教育宣传纳入社会公益性义务宣传范畴。结合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宣传周等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和应急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安全知识,推进应急管理、安全宣传教育和防震减灾科普进企业、进网格、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五进”工作。进一步推动安全文化和应急管理主题公园,推进全民公共安全教育、警示教育和应急避险教育,提升全民安全文化素养。
56.建设安全生产宣教基地。利用新媒体、虚拟社区、移动客户端等载体,依托青少年活动中心、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中小学校等开展应急文化科普教育,增强应急科普宣教的知识性、趣味性、交互性,不断提高社会大众防灾减灾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57.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切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动员群众、宣传教育、社会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强化大中小学应急管理和公共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深入开展企业员工应急管理技能大培训,实现重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重点岗位人员培训全覆盖。做好应急状态下的舆论引导,规范网上灾害事故信息传播。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
(三)引导社会应急力量发展
58.建立健全应急响应社会动员机制。加强应急志愿服务机制建设,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册、技能培训与管理,明确应急志愿服务范围和志愿者的权利义务,保障志愿者、志愿者组织、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引导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有序参与应急救援与服务;鼓励发展专业性应急志愿者队伍,提升应急志愿服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发挥社会公众在信息报告和协助救援等方面的作用,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行动。通过信用体系建设引导社会应急力量健康发展。
59.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建立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平台,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政策。探索建立紧急征用、救灾补偿制度,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防灾减灾救灾服务事项,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投身防灾减灾救灾,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加强救灾捐赠管理,健全救灾捐赠需求发布与信息导向机制,完善救灾捐赠款物使用信息公开、效果评估和社会监督机制。
(四)发挥市场参与应急作用
60.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奖惩机制。建立覆盖应急物资采购、紧急征用、志愿捐助等应急管理各方面的诚信信用记录制度,强化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加快推进安全生产信用管理,实行企业安全生产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信用修复机制,完善安全生产激励和违法惩戒机制,通过信用体系建设引导社会应急力量健康发展。
61.加强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完善政府、企业购买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专业技术咨询服务机制,制定完善政府购买应急管理服务指导性目录,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建立由行业协会、安全评估机构、技术咨询机构、保险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其开展风险评估、隐患监测治理、管理咨询、应急检测检验、教育培训等活动。支持创办专业化应急管理服务企业。
62.完善风险分担机制。进一步完善巨灾保险制度,探索多渠道多层次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加强应急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保障等。鼓励企业购买安全生产责任险,加快建立保险机构和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等广泛参与的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四章 重点工程
一、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
加快推进区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编制《丰泽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议书》,分阶段完成应急指挥中心规划设计、装修及办公、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等保障配套,完成应急管理综合平台、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及移动终端的配套建设,对接省、市通信网,完成数据资源汇聚,进一步升级5G、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手段,实现“智慧应急”,全面支撑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
二、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专项行动
突出以提升全域全行业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为目标,立足打基础、补短板、利长远,深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实施全覆盖自主创建、自觉运行提升,推动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逐步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有效遏制较大以上事故,为丰泽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安全生产环境。
三、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
组织实施全区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开展辖区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地震灾害、海洋灾害等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开展综合风险评估,完成普查成果汇交、共享,进一步强化普查成果的本地化应用。
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完成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制式服装采购、配发等工作,购买应急管理相关机构配备常用应急救援装备和个体防护装备,推广应用应急管理执法终端。推进区森林消防蓄水池、应急广播建设,实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动态监管及升级改造,提升建设一批自然灾害避灾点,持续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着力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五、安全文化建设工程
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康杯”“全国防灾减灾日”和“消防宣传月”等群众性安全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和“进林区、进居宅、进单位、进学校、进风景旅游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加快推广“应急胶囊”,推动建设安全文化主题公园。提高城市、社区、企业、园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水平,推进安全社区、安全园区和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区创建活动。
第五章 保障措施
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导责任,对辖区内的应急管理负总责,对应急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研究。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职,应急管理部门要建立推进本规划落实的分工协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强化指导、协调以及监督作用,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二、强化经费保障
要把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建立政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领域重点工作的保障力度。完善政府投入、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经费保障机制。要围绕破解应急管理难题,落地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确保项目落地实施。
建立规划实施评估考核机制,对本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任务举措、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落实情况进行及时评估总结。加强规划实施评估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监督管理,组织完成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和规划实施成效评估。要接受人大、政协、社会公众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确保规划实施取得实效。对规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供相应解决措施。
表1 丰泽区“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核心指标
序号 |
指标内容 |
2025年 目标 |
指标 属性 |
1 |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
下降15% |
约束性 |
2 |
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
不发生 |
约束性 |
3 |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下降33% |
约束性 |
4 |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下降20% |
约束性 |
5 |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
≤(1%) |
预期性 |
6 |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
≤(1) |
预期性 |
7 |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
<15000人 |
预期性 |
表2 拟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明细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 |
建设年限 |
牵头单位 |
1 |
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 |
第一阶段:基础建设阶段。主要完成应急指挥中心规划设计、装修及办公等保障配套,同步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应用架构设计和相关成员单位信息系统的接入与共享,并同步规范配套安可建设,具备应急指挥基本条件,力争年底试运行。第二阶段:信息化完善阶段。主要完成应急管理综合平台、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及移动终端的配套建设,感知网络覆盖重点风险领域,按统一标准建设卫星通信网,完善天通、窄带和高通量业务,继续推进省—市—区三级无线通信网建设应用,完成数据资源汇聚与治理,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第三阶段:提质升级阶段。重点完成规划框架确定的后续目标任务,进一步升级5G、人工智能等,实现“智慧应急”,全面支撑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 |
2021-2025 |
区应急局 |
2 |
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专项行动 |
2021年底前,全区2家重大危险源企业(新奥燃气、昭商石化)完成标准化建设提升工作,工贸行业至少培植打造20家标准化标杆示范企业,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建筑施工、消防、城镇燃气和星级酒店、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领域至少培植打造2家标准化标杆示范企业,其他行业领域至少各打造1家标准化标杆示范企业,每个街道至少培植打造5家标准化标杆示范企业;2022年底前,规模以上、限额以上企业和全部事业单位100%完成标准化建设提升工作,全区的企事业单位完成标准化建设提升工作达到80%以上;2023年底前,全区所有的企事业单位100%完成标准化建设提升工作,并对前期开展标准化建设提升工作进行总结,形成长效机制滚动管理。 |
2021-2025 |
区应急局、区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专项行动领导小组 |
3 |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 |
组织实施全区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开展辖区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地震灾害、海洋灾害等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开展综合风险评估,完成普查成果汇交、共享,进一步强化普查成果的本地化应用。 |
2021-2022 |
区应急局、区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 |
4 |
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
完成区应急管理部门综合行政执法制式服装采购、配发等工作,购买应急管理相关机构配备常用应急救援装备和个体防护装备,推广应用应急管理执法终端。推进区森林消防蓄水池、应急广播建设,实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动态监管及升级改造,提升建设一批自然灾害避灾点,持续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着力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
2021-2025 |
区应急局 |
5 |
安全文化建设工程 |
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康杯”“全国防灾减灾日”和“消防宣传月”等群众性安全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和“进林区、进居宅、进单位、进学校、进风景旅游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加快推广应急胶囊,推动建设安全文化主题公园。提高城市、社区、企业、园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水平,推进安全社区、安全园区和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区创建活动。 |
2021-2025 |
区应急局 |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