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2101-0300-2022-00030
- 备注/文号:泉丰政办综〔2022〕9号
- 发布机构:区政府办公室
- 公文生成日期:2022-03-02
各街道办事处,区直各单位,各园区管委会:
《丰泽区“十四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已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泉州市丰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2日
(此件主动公开)
丰泽区“十四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第一章 “十三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区上下认真组织学习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出台的有关旅游业发展和改革的文件精神,特别是在原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合并成立文化和旅游部的发展大背景下,积极对接文旅融合发展趋势,在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领导下,坚持“市场引领、提质增效、以人为本、区域联合”的原则,发挥中心城区优势,重点培育文化旅游产业,旅游经济社会取得了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为我区“十四五”时期的文化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丰泽区在“一核、三带、六区”的旅游发展空间载体和“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多面联动”的全域旅游发展思路之下,有序推进“两江一湾”海丝城市核心区建设,打造三大文化旅游休闲带,升级文化旅游产业产品体系,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公共服务。
(一)旅游经济有序增长,社会经济效果进一步凸显
“十三五”期间,在国民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丰泽区旅游产业在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步提高。
表1 丰泽区“十三五”期间旅游经济数据一览表
年度 |
旅游总人数 |
比增 |
旅游总收入 |
比增 |
单位 |
万人次 |
% |
亿元 |
% |
2016 |
501.68 |
13.50 |
86.23 |
13.37 |
2017 |
592.99 |
18.2 |
104.25 |
20.9 |
2018 |
683.99 |
15.3 |
127.31 |
22.1 |
2019 |
792.00 |
15.8 |
154.47 |
21.3 |
2020 |
418.27 |
-47.2 |
70.66 |
-54.3 |
注: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都将下跌。
(二)旅游资源整合速度加快,主题旅游产品优势明显
辖区内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所在地区的环泉州湾和晋江湾海岸线,风景优美、环境宜人,拥有一批如清源山、桃花山公园、大坪山公园等集自然生态和都市休闲于一体的景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56处,其中:清源山石造像群、灵山伊斯兰圣墓、施琅墓道碑、泉州港古建筑之真武庙江口码头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辖区还拥有蟳埔女习俗国家级非物质民俗文化传承一项。“十三五”期间,在泉州市“六大旅游产品”创建的背景下,我区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深厚、宗教历史建筑保存良好的优势,整合自然和文化资源,重点推出海丝文化、闽南文化、山水文化,打造系列海丝文化旅游产品、蟳埔民俗旅游产品、都市休闲旅游产品、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乡村休闲体验产品等,形成了清源山、闽台缘博物馆以及海丝丰泽蟳埔民俗文化村等市场欢迎的精品旅游线路,培育了环清源山生态旅游、桃花山观光旅游、滨海海丝旅游融合的山海旅游线路。依托海丝申遗点,发展遗产旅游产品、研学旅游产品等极具闽南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
“十三五”期间,丰泽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品牌影响力的都市休闲节庆活动、民俗系列文化活动、文化主题节事活动、非遗研学类主题活动等为主题的节庆旅游产品。包括:都市休闲节庆活动:中骏世界城、东海泰禾广场举办时尚花灯展、举办2018南方薰衣草节,中骏世界城、浦西万达广场、真武庙广场、领SHOW天地举办各类文体活动。民俗系列文化活动:春节、元宵期间,举办“歌吹漫步”民俗踩街、闽南歌曲晚会、闽南民俗表演等活动。端午节期间,举办“弘扬端午文化·共创和谐蟳埔”等主题文化活动,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蟳埔妈祖巡香活动,北石文兴宫“保生大帝”信俗活动,依托活动打出知名度,打造旅游热点。文化主题节事活动:“海丝泉州”、“东亚文化之都”、“元宵狂欢节”等文化主题节事活动、“第四届泉州鲜花港——携手兵马俑新春游乐汇”、丰泽区第二届菊花展等系列活动”联合泉州建发旅行社在蟳埔民俗文化村开展“母亲节行知探索蟳埔母亲节特别活动”、举办2019丰泽区非遗与旅游融合体验游活动之“最美簪花围海丝后花园”首届蟳埔女盘头大赛、办蟳埔街巷徒步半日游推介活动、首届蟳埔街巷游文化节、“海丝·蟳埔”民俗文化旅游节、中骏世界城泉州伴手礼展销会、华大街道旅游文化节、举办“我的地盘我做主”华大学生街改造概念性规划方案设计大赛、2017旅游咖啡文化周等。
(三)旅游产业要素发展壮大,服务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十三五”期间,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发展形势良好,企业数量和服务质量都有较大提高。截止到2020年,辖区拥有旅行社及门店90余家,各类型酒店、宾馆所等100多家,其中五星级酒店2家、四星级酒店4家、三星级酒店3家。辖区内共四家A级景区,其中:5A级景区清源山、4A级景区闽台缘博物馆和泉州市博物馆、3A级景区森林公园。此外,武陵农场获评星级乡村旅游三星级经营单位。文旅产业方面,辖区拥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7家,省级3家、市级16家、区级8家。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景区、旅行社业发展形势良好,产业要素逐渐壮大。
表2 丰泽区旅游产业要素统计表
要素类型 |
要素亚类 |
数量(共计) |
A级景区 |
5A级景区 |
1家 |
4A级景区 |
2家 |
|
3A级景区 |
1家 |
|
文化产业基地 |
省级 |
3家 |
市级 |
16家 |
|
区级 |
8家 |
|
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 |
三星级 |
1家 |
星级饭店 |
五星级酒店 |
2家 |
四星级酒店 |
4家 |
|
三星级酒店 |
3家 |
|
旅行社(含门市部) |
5A级(3家) |
90家 |
旅游景区建设方面,多种类型的旅游景区发展态势良好,如文化类旅游景区:清源山景区、南少林旅游商业综合体、泉州市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灵山圣墓、江口码头、真武庙、蟳埔民俗文化村等。以及蟳埔至法石社区沿线美山码头、文兴码头、美山天妃宫、文兴宫、长春宫等许多海丝遗迹;生态休闲类旅游景区:大坪山郑成功公园、桃花山公园、泉州森林公园、西湖公园、东湖公园、武陵农场、友邦休闲山庄、宏源生态园、草邦水库、花博园、西畴农场、华大鲜花港;文创研学类旅游景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领SHOW天地创艺乐园、浦西央街、华创园、伯勒小镇、华大学生街。
智慧旅游建设方面,全面推进丰泽区“旅游服务智慧化”、“旅游管理智慧化”和“旅游营销智慧化”工作,运用智慧旅游信息技术手段,完成了丰泽区智慧语音导游系统建设工作;推进丰泽旅游手绘地图和蟳埔民俗村旅游手绘地图的绘制工作;制作丰泽旅游APP;搭建了以“I尚丰泽”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智慧旅游媒体为主的旅游营销平台。
旅游厕所建设方面,2018年复核2015-2017年度景区旅游厕所17座其中包含6座AAA级旅游厕所,11座A级旅游厕所,验收2018年申报的10座改建和新建的旅游厕所。2019年复核景区旅游厕所27座其中包含13座AAA级旅游厕所,14家A级旅游厕所,2020年新建2座AAA旅游厕所,改建1座AAA旅游厕所。积极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在辖区内的落实工作。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断推进交通标识、风景廊道、停车场、游客集散中心、标识系统、安全保障、智慧旅游平台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改善旅游发展环境。包括景区提升和道路指引牌安装、标识系统完善工作,清源山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蟳埔民俗文化村旅游基础设施,包括蟳埔民俗文化村旅游标识系统和旅游厕所建设、蟳埔渔人码头建设等工作,稳步推进渔人码头、中国海丝工艺美术城、欣欣传媒国际艺术中心等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不断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辖区内的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海丝”文化品牌影响扩大,旅游市场营销逐步加强
在“海丝泉州”的区域旅游品牌影响下,我区逐渐形成了以“海丝”、南少林、蟳埔女为三大旅游品牌的“海丝泉州·多彩丰泽”、“海丝泉州?品尚丰泽”的文化旅游品牌。
积极参加各类旅游推介会,包括“第十三届海峡旅游博览会”、第十四届海峡旅游博览会、“第十五届海峡旅游博览会”、“第五届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贵州广西旅游推介会、“神奇宁夏”旅游推介会、广东“海丝泉州”旅游巡回推介活动、“台北旅游推介会”、安徽合肥、芜湖旅游推介、“石狮品博会”、“清新福建海丝泉州”省内巡回旅游推介活动、“福建美好生活展”等旅游推介活动,组织旅游商品企业评选“福建好礼百佳旅游商品”。
策划和参与各类旅游营销活动,如拍摄《海丝丰泽》文化旅游宣传片,对接东南卫视《文化遗产在福建》栏目、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凤凰卫视、深圳卫视《一路书香》化栏目、海南三沙卫视《海洋-诗歌》栏目、上海电视台《带路走天涯》栏目,进一步提高丰泽海丝民俗文化的知名度。征集丰泽旅游形象LOGO,制作旅游宣传杂志、折页、手绘地图、形象视频等宣传制品。同时打造蟳埔“阿香”卡通动漫形象,制作文创旅游产品——蟳埔女阿香明信片,蟳埔女阿香形象以海丝文化专题形式亮相第十五届香港国际授权展等。
利用各类重要的节庆赛事平台,推广丰泽旅游品牌形象。例如,举办2017首届丰泽旅游形象大使大赛、“海丝”文化节、闽南文化节、国际木偶节、环泉州湾国际自行车赛、古城徒步活动、海丝泉州海峡两岸记者挑战赛活动等,扩大丰泽区旅游品牌影响力。
(五)刺桐“史迹”申遗为契机,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加大
泉州市的“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港口城市申报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涉及丰泽辖区的有江口码头、真武庙、伊斯兰教圣墓、老君岩造像等。以刺桐“史迹”申遗为契机,丰泽区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落实海丝史迹点工作经费保障,做好海丝史迹点修缮保养工程,加强真武庙文物保护工作,建设江口码头维护保养工程。扎实开展遗产点周边环境整治,加强海丝史迹安全监管工作,加强海丝史迹点宣传和展示。
(六)旅游综合治理能力加强,旅游服务环境不断优化
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等行业标准和规范,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提升旅游景区和旅游饭店的服务质量。依照标准认真做好清源山景区等5A、4A级景区的自查复核检查工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和重点复核。辖区强抓文明旅游创建工作,营造文明旅游氛围,加大文明旅游创建工作的巡查力度,不断提升辖区内整体旅游服务质量水平。
加大对旅游企业的政策扶持和奖励,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如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工业设计中心、广告企业,经批准依托旧区、现有楼宇改造形成的文化产业园区,创意设计类、文化艺术类、高端生产性服务类企业、旅行社、星级酒店等符合相关政策的文化旅游企业进行奖励和扶持,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财政补助各民俗宗教文物场所开展修缮保护工作,支持海丝民俗文化交流。
二、存在问题
(一)旅游产品开发较为单一,产品附加值不强
辖区内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级别较高,但是目前大多数旅游资源挖掘和利用不充分,旅游产品仍然以原生态、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都市休闲类旅游产品的“旅游+”融合度不强,虽然短期内产品受市场欢迎,但是产品体系较为单一,产业带动性不强,综合效益有待提高。文化类旅游产品应注重保护遗产旅游资源的真实性和原真性,其价值利用和开发不足,文创产品多样化和经济效益有待提高,产品附加值不强。产业带动性强、综合效益较高的度假类旅游产品开发基础较为薄弱。
(二)旅游产业要素齐全,但缺乏龙头企业引领
依托泉州市产业发展,丰泽区旅游产业要素丰富,发展形势较好,但是旅游企业之间发展差距较大。优势旅游景区集中在环清源山一带,滨海海丝沿线发展潜力较大,资源丰富,但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其他旅游景点小而分散,没有龙头景点产品带动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旅游跨域融合不足,规模化、集约化综合性旅游项目不足。
(三)旅游品牌推广力度加大,但精准营销不足
面对整体旅游市场趋势不断向好,但同时旅游市场需求向纵深化发展的形势下,丰泽区旅游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不断加大,但是缺乏对旅游市场进行深入的市场细分,旅游大数据和智慧旅游市场分析较为缺乏,精准营销不足,旅游市场导流能力不足。未来的旅游市场营销应该充分结合旅游大数据和行业发展数据,加强旅游市场调查和分析。借助KOL营销、直播营销、短视频营销、社群营销、社交广告营销、网络社区营销等方法,进一步加大在线营销平台、新媒体营销平台的营销策划活动。
(四)旅游专业人才不足,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旅游行政部门人员编制不足:旅游管理工作难以保障当前快速发展的旅游需求。旅游专业人才不足:一方面是旅游业快速发展带来的行业壮大,另一方面由于旅游行业淡旺季明显、用工条件较高、工作环境较为艰苦、整体工资水平未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等原因,形成旅游专业人才供给不足,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优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有待加强:本地大中专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投入有待加强,亟待有效的人才政策将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和支持优质就业。新媒体营销人才、文化创意人才、非遗传承和推广人才、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人才、景区服务与运营人才可以进一步加大培养。
第二章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形式
一、发展机遇
(一)美好生活需求旺盛,旅游发展态势持续强劲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深入,文化和旅游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逐渐深化。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繁荣稳定,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旺盛,旅游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载体。十三五期间,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9〕41号)、《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文化和旅游部等17部门关于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文旅资源发〔2018〕98号)、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文旅政法发〔2019〕29号)、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众多政策法规。福建省也相继出台了《福建省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方案》(闽文旅市场〔2019〕6号)、《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生态旅游的实施方案》等通知,支持人民满足不同的美好生活需求,推动旅游发展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二)全域旅游布局深入,引领未来旅游发展战略
随着原国家旅游局发布《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全域旅游布局逐渐深入,也成为未来引领我国旅游发展建设的重要指南。全域旅游战略发展,力求实现旅游治理的规范化、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参与全民化、旅游效应最大化的目标。泉州市中心城区全域旅游发展按照“一心”引领、三带联动、六区协同”的旅游空间发展结构,通过五大发展举措,将泉州打造成为“世界海丝休闲度假港城”。作为泉州市中心城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丰泽区将贯彻全域旅游发展理念,遵循泉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布局本区域的全域化旅游发展要素。
(三)乡村振兴积极推进,提高基础服务设施效能
2017年,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决策部署,先后出台了2018年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政策法规。提出从省市到县乡村,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需制定各级地方的目标体系,以重大工程为抓手,以重大计划落实战略目标,以重大行动落实项目,实现乡村振兴总目标,九大工程、三项计划、三项行动方案。在《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丰泽区虽然属于泉州市中心城区一部分,但仍然拥有众多乡村休闲旅游景区景点,特色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在未来发展中,丰泽区应集中优势力量,重点发展资源条件好、发展基础好、区位优势明显的乡村旅游景点,大力提高蟳埔民俗文化村、华大街道鲜花港、清源山乡村休闲旅游点、武陵农场等乡村旅游景区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打造丰泽区乡村振兴重点村,提高基础服务设施效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化、旅游共建发展格局。
(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形成旅游经济增长极
旅游促进文化传承发展,文化促进旅游提质升级。通过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地方文化内涵的新经济增长极。以辖区内本土的海丝文化、蟳埔文化、闽南文化、宗教文化为特色,在内容和情感上深度挖掘和融合创新,增加旅游项目体验度和游客满意度,为旅游产品注入生命力,延续城市文脉,提升旅游吸引力,形成一批具有丰泽特色的文旅品牌。重点打造文旅融合下具有文化记忆和精神塑造的蟳埔民俗文化村、具有产业价值网络构建的清源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创意空间集聚的领SHOW天地创艺乐园、华大学生街,开发具有光影再现的文旅融合产品——大型夜景灯光演出。
(五)夜间经济消费蓝海,提升旅游经济活力新引擎
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多元化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夜间消费将成为人们的重要业余休闲方式,除了对传统的餐饮、娱乐、购物外,对旅游、康养、演艺、教育等多方面的需求逐渐上升。夜间经济将作为消费蓝海,成为提升旅游经济活力的重要新引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在保证安全、避免扰民的情况下开展夜间游览服务。丰富夜间文化演出市场,优化文化和旅游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演艺等服务,鼓励建设24小时书店。丰泽区将作为泉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泉州市大力培育发展夜间经济示范区、以多元化全生态打造消费之都背景下,以领SHOW天地、泰禾广场、城东万达广场、华大学生街等为中心,开展主题餐饮、文化体验、配套服务等活动,形成以城市文化为内核,打造区域夜市商圈。
(六)文化申遗意义重大,保护和开发任重道远
遗产旅游仍然是当前吸引世界上游客的主要力量之一。十四五期间,泉州市仍将“古泉州(刺桐)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重要工作。随着申遗工作的推进,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申遗也会对旅游目的地产生非常大的经济效益,但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任重道远。切实加强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实现保护和发展有效平衡,弘扬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精神。文化遗产的活化,应该走精致化、特色化、国际化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统筹产业布局,盘活资源和存量空间,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产品开发。构建务实有力的管理机构,培育运营主体,强化政策扶持保障。走可持续发展遗产旅游之路。
(七)智慧旅游和大数据,助推旅游业提质增效
2017年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十三五”时期,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着力在满足游客需求、提升旅游品质、引领全面创新上取得突破。到2020年努力实现4A级以上旅游景区免费WiFi全覆盖,4A级以上旅游景区监控监测设施的合理设置等。通过智慧旅游硬软件设施设备、大数据分析基础支撑,提高丰泽区的旅游信息化水平,可以有效改进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大数据分析为旅游精准营销提供基础条件。新媒体营销帮助旅游目的地开展更有效的旅游市场营销活动和措施。智慧旅游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提高旅游者出行效率,更为合理地选择旅游目的地。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购物、旅游娱乐等智能旅游服务设备终端,将极大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度和满意度,助推旅游业提质增效。智慧旅游发展中的数字营销、非接触式服务、云旅游等多种形式,更是成为处于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下的旅游业,在危机中生存和复苏的重要手段。
二、存在挑战
(一)旅游产业协调和融合发展不足
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经济新常态等背景下进行了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但仍存在旅游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旅游产品体系不够完善、旅游人才资源不足的情况。辖区内所在的泉州市民营经济发达、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实力较强,旅游产业要素在一定程度上较为丰富,但其旅游发展中的“旅游+”融合态势不明显,文旅融合、农旅融合、林旅融合发展不足。未来丰泽区旅游产业协调、旅游融合发展应该调整方向和策略,由“旅游+”其它产业,有意识向其它产业“+旅游”的方向调整,强调旅游产业的服务功能。
(二)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文化遗产旅游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也逐渐壮大。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真实性和原真性保护。随着遗产旅游的兴起,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种因素,其开发和利用,更是需要全方位审视和思考的社会综合开发体系。丰泽区除了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富、资源保护压力较大外,其生态旅游资源同样丰富而又脆弱。正确处理文化遗产资源、生态旅游资源、滨海旅游资源等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文化遗产的延续、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成为丰泽区旅游开发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
(三)整体经济环境影响下的旅游项目建设
当前中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在持续,但是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有所增加,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在对外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对内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延续了平稳运行态势。与此同时,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增多。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需求已经开始从高速进入放缓阶段,新投资领域的高质量投资建设的“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服务业压舱石作用明显、国民消费潜力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等多种因素影响下,旅游项目投资建设将更加谨慎,更将倾向于新产业、新领域、能形成高质量供给的项目。优化资本投向,向重点领域、关键资源、优势企业集中,提高投资回报率,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退出低效资产,提升资产质量,尽快回笼货币资金。
(四)新媒体营销环境下的区域品牌建设和推广
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新媒体营销已经成为了旅游品牌推广的重要方式,病毒式营销、社群营销、事件营销、口碑营销、KOL营销、直播营销、短视频营销、H5营销等多种营销方法,区域品牌定位、线上线下的渠道模式、真实表达和实时交互的直播理念塑造、“网红”和“IP”模式开发难度、后续旅游产品开发和接待服务以及智慧旅游基础设施要求等都将为旅游目的地发展提出挑战。特别是在现有新媒体营销人才较为短缺的情况下,新媒体营销开展存在较大压力。
(五)新冠疫情等旅游突发事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给旅游业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境内外游客数量呈现“断崖式”下跌,全球旅游业开始进入冰封期。但新冠疫情之下,也催生了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向和消费方式。旅游业发展也迎来了“宅经济”、“云经济”、“懒人经济”、“零接触”服务模式等,给旅游行业发展带来了重要启发和新思路,新产品、新科技、新模式、新体验将为旅游行业开辟新的市场。旅游市场方面,国内旅游市场将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快速恢复。出境旅游市场方面,我国长期处于出境旅游规模大于入境旅游规模,随着国外的疫情发展,对我国出境旅游影响较大,持续时间较长。旅游业要做好国内旅游中的提升服务品质,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充分运用新媒体大力宣传推介,做好出境旅游市场向国内旅游市场转移的工作。
新冠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和挑战,但同时也为旅游业发展带了机遇。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
1、加快旅游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助力旅游企业实现“云消费”产品运营。包括景区市场营销全数字化运营,旅游饭店的“线上订餐+零接触”服务模式,旅行社产品多元化线上销售、构建高效的OTA分销模式,旅游购物品开发多元化、生鲜化、特色化,线上销售、物流派送等,推动“互联网+旅游”的深度转型,顺应市场“宅经济”、“懒人经济”、“云经济”发展趋势。
2、推动旅游产品开发的跨界融合。疫情之后,随着产业融合、跨界发展,多种满足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涌现,业态的创新性不断加强,特别是健康类、医疗类、养生类、家庭类旅游产品将得到格外关注。一切以需求为出发点、以科技为创新驱动力、以行业融合为突破方向,开发文旅融合旅游产品、康养度假旅游产品、家庭情感旅游产品。旅游企业可以以利用疫情停业的时间,开发新产品、淘汰旧产品,加强企业运营设备的更新和检修工作。
3、利用虚拟技术、5G技术,改变旅游体验的生产方式。加强区域旅游目的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市5G、景区4G全覆盖。疫情之下,旅行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也同时改变了旅游体验的市场需求。“短视频+旅游”、“旅游直播间”、虚拟技术+旅游、无接触旅游等将会成为未来新产品与新模式的方向。丰泽区继续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数字营销、新媒体营销、虚拟旅游空间建设、景区信息化建设,助力旅游企业转型升级。
4、完善旅游企业运营和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安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快速响应的应急体系,细化各级应急预案和处置程序,未雨绸缪,将工作落到实处。在舆情监控、旅游目标市场、政府部门、经营企业等建立信息发布、动态监控、联防联控、应急响应机制。做好日常金融储备、现金储备预案,及时启动企业员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运营应急管理,在国家政策、地方部分指导下实现积极、平稳过度。
第三章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福建省“全福游,有全福”的发展定位下,落实《福建省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生态旅游的实施方案》,顺应文化和旅游体质转型升级新趋势,深化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有效供给和满足需求出发,不断激发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立足丰泽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进一步挖掘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充分依托文旅融合、互联网+、数字化建设、精准营销等理念,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旅游开发为契机,加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旅游项目招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建设、旅游综合治理等,提升“海丝泉州·人文丰泽”、“大道清源”、“魅力蟳埔”、“南少林”等旅游品牌,努力使丰泽区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供给更加丰富,产业结构发展更加合理,旅游经济增长带动作用更加强劲。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标准兼顾
以人为本,以旅游者需求为导向,开发体验度高的旅游产品。在推进“厕所革命”、完善公共服务、标识系统建设、旅游投诉处理等标准化建设中,提供人性化和标准化相结合的旅游服务和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二)生态为基、保护先行
落实省文旅厅《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生态旅游的实施方案》,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基础,注重提升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等旅游功能,推动农业、林业、海洋等与旅游融合发展,持续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合理开发文创旅游产品和遗产旅游线路,注重文化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市场导向、效益优先
细分旅游市场,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打造目的地消费场景,创新消费产品。优化资本投向,向创新领域、关键资源、优势企业集中,以效益为优先,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理顺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做好旅游市场环境监管工作,发挥市场监管对质量提升的基础性作用。
(四)创新引领、融合发展
加强旅游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结合泉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特征,主动融入民营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地区经济发展产业优势,以新媒体、虚拟技术、文化创意、服务创意、产品制造新技术等为创新途径,推进文化遗产+旅游、非遗研学+旅游、康养休闲+旅游、制造业+旅游、商业+旅游、旅游+农业、旅游+体育、旅游+会展节庆等融合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定位
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努力把丰泽区旅游业培育为全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高质量现代服务业,将丰泽区建设成为全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支撑,打造省内一流的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二)产业定位
丰泽区旅游业发展成为全区高品质现代服务业、战略性先导产业、美好生活需求产业,全区第三服务业增长新引擎。
(三)形象定位
海丝泉州·人文丰泽
(四)主要指标
1、旅游接待总人数
2021年627.41万人次;2025年力争达到1288.19万人次,年均增长为16%。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旅游人数和总收入同比负增长,2021年旅游人数和总收入将迎来报复性增长的小高峰,实现增长为40%。
2、旅游总收入
2021年105.99亿元;2025年力争达到240.33亿元,年均增长为28.2%。旅游人均消费达1866元。
表3“十四五”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发展指标
年度 |
旅游总人数 |
比增 |
旅游总收入 |
比增 |
单位 |
万人次 |
% |
亿元 |
% |
2021 |
627.41 |
50 |
105.99 |
50 |
2022 |
784.26 |
25 |
135.67 |
28 |
2023 |
941.11 |
20 |
165.51 |
22 |
2024 |
1110.51 |
18 |
198.62 |
20 |
2025 |
1288.19 |
16 |
240.33 |
21 |
3、旅游市场主体
十四五末,旅游基础设施、厕所革命、标识系统、品牌营销、智慧旅游等旅游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积极推动星级酒店进一步提升。
创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A级旅游景区提质升级。
第四章 文化旅游发展总体布局与功能定位
一、总体布局
充分考虑旅游交通干线、旅游资源、社会文化与经济条件,推动丰泽区形成“一心三区”的旅游发展空间格局。
(一)“一心”
一个海丝文化核心区,即在海丝文化的大框架下主力维护、开发商务旅游、都市旅游,推进整个地区的全域旅游发展。
(二)“三区”
一条休闲体验区,大坪山-华侨大学-清源山沿线。
一条研学旅游区,清源山-博物馆-九日山沿线。
一条滨海慢游区,北滨江公园-蟳埔渔村-后渚港码头沿线。
二、功能定位
(一)休闲体验区功能
以休闲体验为特色的旅游功能区。
重点发展休闲度假和宗教文化体验等核心旅游功能,协调发展城市游憩、山地运动与宗教朝拜等辅助功能。
(二)研学旅游区功能
以研学体验为特色的旅游功能区。
重点发展海丝文化体验和非遗研学体验等核心旅游功能,协调发展海丝文化传播、非遗民俗传承等功能。
(三)滨海慢游区功能定位
以滨海休闲为特色的旅游功能区。
重点发展滨海休闲和滨海民俗文化体验等核心旅游功能,协调发展滨海运动、滨海风光与民俗文化摄影等功能。
三、重点区域发展策略
(一)文化休闲旅游组团
区域范围:华大街道、城东街道、东湖街道、清源街道。
主要资源:伯勒小镇、鲜花港、碗窑遗址、草邦水库、圣墓、郑成功公园、大坪山玻璃栈道、清源山。
发展策略:全面融合海丝文化和泉州城市文化,建成具有特色文创体验和城市休闲度假功能为一体的特色文化休闲旅游区。
第一,推动海丝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改造。丰富海丝文化内涵,发展海丝文化演艺活动;创新开发特色文化体验、摄影与写生等创新旅游产品;改造提升鲜花港、碗窑遗址、圣墓、郑成功公园、大坪山玻璃栈道、清源山等资源的周边环境和游览项目。
第二,推动文创产品优化升级。强化“伯勒小镇”的品牌形象,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示范基地;推进旅游伴手礼开发。
第三,推动夜间经济发展。有序组织开展精酿啤酒鉴赏、境外美食夜市、夜间创意市集等休闲活动。
(二)研学旅游组团
区域范围:东湖街道、清源街道、北峰街道。
主要资源: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市高甲戏剧团、连发锡铺、海丝文化国际研学基地、泉州木偶剧院、西湖公园、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博物馆、九日山、清源山、伊斯兰教圣墓。
发展策略:全面形成融合海丝、闽台、闽南文化等元素的研学旅游区,建成具有非遗文化体验、传承功能的研学旅游示范区。
第一,推动非遗史迹遗址旅游产品提升创新。丰富清源山、九日山等非遗史迹遗址旅游产品,创新开发非遗文化体验、摄影与健体等创新旅游产品。
第二,推动研学产品优化升级。以“知行合一”为产品优化思想,强化海丝、闽台、闽南的特色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研学旅游博物馆;推进文创伴手礼开发。
第三,推动民俗表演常态化发展。夜间定期组织开展南音、高甲戏、木偶剧等特色民俗表演,改进演出内容使之更易于传播,增加观众互动,加深观看体验。
(三)滨海慢生活旅游组团带
区域范围:泉秀街道、东海街道、城东街道。
主要资源:北滨江公园、领SHOW天地、东海泰禾广场、泉州森林公园、桃花山自然保护区、蟳埔渔村、欣欣传媒、泉州大剧院、泉州图书馆、泉州科技与规划馆、泉州东海工人文化宫、后渚港码头、真武庙、江口码头。
发展策略:全面形成融合滨海休闲度假和都市时尚体验功能于一体的滨海休闲旅游区。
第一,推动蟳埔村旅游产品提升改造。提升整体外立面景观,街道环境整治;鼓励经营特色蚝壳屋民宿;优化蟳埔民俗体验、摄影与写生等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滩涂赶海、海产品加工体验等旅游产品。
第二,推动北滨江公园产品优化升级。完善垃圾桶、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和景区标识系统建设,增加自行车骑行等旅游项目,利用湿地开展公园灯光秀、无人机表演等创新旅游产品。
第三,推动餐饮、购物、娱乐三大产业发展,提升夜间经济。包括在丰海路规划海鲜排档经营区;提升东海泰禾广场购物环境;合作开展录音体验、直播体验等娱乐活动;泉州大剧院定期引进优秀剧目等举措。
第五章 文化旅游产业要素体系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网络
结合高铁旅游、自驾游、自行车骑游,建设和完善旅游集散中心、自驾车营地、自行车骑行服务中心、露营地与道路标识系统等旅游交通服务设施,构建快旅慢游系统。
(一)建设综合性旅游集散中心
结合泉秀路客运中心站设立丰泽区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提供信息咨询、旅游集散换乘、旅游产品与服务预订、旅游商品销售及快递到家、小车租赁等服务。
(二)建设自行车骑行服务中心
规划自行车专用车道和专用交通信号灯。依托丰海路及北滨江公园沿线,可开展自行车骑行旅游,自行车骑行服务中心可与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合并。骑行服务中心内提供骑行装备租借、免费地图、冷热水等服务。
在丰海路及北滨江公园沿线规划设置专门的自行车道和专用交通信号灯,便于骑行管理和骑行安全。
(三)开发滨海漫步道项目
在北滨江公园至丰海路沿晋江一线以石板路、卵石路、木栈道相结合的形式修建滨海漫步道线路。
(四)完善景区交通网络
提高旅游景区通达性。提升旅游交通便捷服务,完善公共交通的旅游服务功能和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完善停车场、公交站点等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在旅游旺季开通旅游专线双层观光巴士,提升旅游交通无缝接驳服务。
二、提升住宿餐饮业服务水平
(一)发展特色餐饮,创建特色鲜明的旅游美食一条街
“十四五”期间,丰泽区旅游餐饮开发以推进特色餐饮开发、建设美食街为重点,推动全区餐饮业提质增效,配合旅游业发展。
实施特色餐饮开发与美食街创建工程。大力发展以海鲜、闽南名小吃为主食材的丰海路海鲜排挡美食街;发展以东南亚特色、全国特色小吃为主的华大学生街美食一条街;发展以禅道、茶道、花道为主题的花博园创意素食馆。同时,对原有的美食街进行环境整治和提升,改善路面卫生环境和交通拥堵状况,增加特色旅游交通引导标识,便于游客寻找美食。协助招商1-3家知名餐饮品牌入驻,以提升客流量。
(二)打造精品民宿,开发创意民宿
实施精品民宿开发工程,大力推进创意民宿开发。尝试在清源山、南少林创办高端禅修民宿;北滨江公园-丰海路一带利用SOHO及闲置民居开发精品民宿;蟳埔社区内利用蚝壳屋和红砖厝开发蟳埔特色民宿和高端摄影、写生民宿。鼓励国内知名民宿运营品牌来丰泽区开发精品民宿;鼓励大学毕业生、一二线城市白领回乡开发创意民宿。
(三)持续推进国际知名高端连锁酒店建设,加快研学宿营地建设
推进国际知名高端连锁酒店建设,带动丰泽区旅游住宿业转型升级。
推进文化休闲旅游组团内喜来登、豪生2家国际酒店的建设;推进滨海慢生活旅游组团内悦华、荣誉、威斯特3家酒店的建设;在研学旅游组团内的清源山-西湖沿线,建设1-2家高端休闲度假酒店;加快海丝文化国际研学基地升级改造,使其适用于研学旅游宿营基地。
三、推动旅游景区发展壮大
加快景区及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提升景区旅游服务品质,创新开发新兴旅游项目。
(一)完善景区公共服务设施
加大对景区及周边环境治理力度,提升景区园林绿化质量,改善景区游览环境。推进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标识系统、停车场地、区间交通等配套设施全面提升。
(二)提升景区管理服务水平
推进A级景区微信公众号、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建设,及时发布景区经营信息、景区内客流量数据及分布信息等资讯,并及时接受、处理游客投诉与建议,提升服务品质。
(三)推进建设一批休闲度假区
推进北滨江公园-丰海路慢生活休闲带建设,规划开发1个休闲度假区;推进清源山-西湖公园禅道休闲带建设,规划开发1个生态休闲与康养旅游综合体。
四、激励旅行社发展地接业务
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激励旅行社开展地接业务,“走出去”向外推介丰泽旅游产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开发落地散拼业务和当地自由行套餐。积极引导旅行社参与丰泽旅游形象宣传、节庆会展旅游推介和主题旅游线路设计。支持旅行社智慧化发展,利用大数据加强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旅行社“线上-线下”共同营销,逐步实现线上营销收入的稳步提升。
五、融入“智慧丰泽”,发展“智慧旅游”
融入“智慧丰泽”建设,加快景区智慧服务、智慧营销和智慧管理系统建设,推动基于互联网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建设和新型旅游体验产品开发,开创旅游产业数字化发展新模式。
(一)完善智慧旅游数据库,强化智慧旅游系统应用
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全区旅游基础信息数据库,加大涵盖六大旅游要素、城市资源、气象、交通等相关旅游公共服务信息数据的采集,推动旅游公共服务信息数据向社会开放,为游客提供不断更新的即时数据服务。
完善智慧旅游大数据应用、全媒体网络营销、线上体验式服务、网络预订管理、网络舆情与分析、网上办事、质量评价、人才培训等重点应用功能,强化智慧旅游系统在旅游营销、行业管理、市场服务方面的应用。
(二)推进智慧旅游项目实施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建设旅游企业资质与游客评价系统,建设智能化自助线路编排预定系统,建设自助游游客的“旅游顾问”服务系统,提供的客观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行社和旅游购物商店的质量评价分析,为游客提供可信赖的出游选择参考。
制定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酒店服务规范。到2025年,推动3A级以上景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景区游客集中区域免费WIFI全覆盖;五星级酒店实现自助入住和退房系统、客房多媒体自助服务终端、酒店智能客房控制系统等。
加快推进旅游区域新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客运车站、公交站点、码头、民宿酒店、景区景点、演出剧院、旅游购物店、主要旅游资源点等旅游区域及重点旅游线路的无线网络、4G/5G等基础设施的覆盖率。
加快推进神旅APP项目,通过AR游戏+文化旅行+生活服务+影视文娱+社群粉丝+区块链+新媒体的模式,打造一个创新科技文旅服务平台。
六、加强闽南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及企业参与、高效与实用并存、保护与开发同步的原则,设立区一级的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机构,全面调动社会力量,注重引导专家学者、行业企业以及民众等多方面参与,研究出台文化遗产保护规范性文件。加强包括建筑、宗教、服饰、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在内的闽南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重点高质量发展蟳埔旅游产业、真武庙祭祀海神文化、清源山研学旅游等,完善相关资源的保护措施,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及其策划活动。
七、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和开发利用
推进泉州非遗旅游活化利用,重点在于推动落实重点项目工作,包括蟳埔女习俗非遗推广、清源山茶制作技艺、南少林传说,以及其他传统技艺、民间文学、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进景区、星级酒店的常态化。
注重创新传承,培育旅游品牌。重视内涵功能,积极与市场接轨。通过非遗+旅游文创、非遗+节庆活动、非遗+市场营销、非遗+研学旅游等形式,实现非遗的创新传承,增强非遗的生命力。通过非遗进课堂、社区、景区、酒店、会展等,扩大非遗品牌的影响力,借力非遗元素的融入,培育区域特色的旅游品牌。
八、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水平
深入实施我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继续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任务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持续加强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场所建设,丰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应种类、水平,不断提高市民群众文化幸福感和获得感。
第六章 文化旅游产品与重点项目培育
一、创新四大文化旅游品牌
依托海丝遗迹、非遗技艺、特色文创等优势资源,开发海丝风情、非遗研学、少林武术、特色文创等旅游品牌。
(一)海丝风情品牌
充分挖掘丰泽海丝文化内涵,丰富海丝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实施蟳埔渔村提升开发工程,推动蟳埔村打造海丝风情休闲度假区。积极推进滨江滨海漫步道建设,大力支持推进真武庙-丰海路打造海丝风情全域旅游景区。打造精品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启动蟳埔村蚝壳屋、红砖厝的修复、渔人码头的改造提升和社区环境优化。
(二)非遗研学品牌
大力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研学旅游产品体系。依托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泉州木偶剧院等艺术单位,定期进行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南音、拍胸舞等传统戏曲表演展示和学习体验;提升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博物馆等研学基地的软硬件设施,使其能满足研学旅游的接待需求;改造海丝文化国际研学基地,建设成为福建省内最大、设施设备齐全、文化内涵丰富的研学旅游宿营地。
(三)南少林武术品牌
借鉴南少林暑假班的优秀办学经验,在保持现有规律的武术表演的基础上,增加文武坊周末夜间表演。丰富夜间旅游项目的同时,促进少林武术的传播。以南少林武术品牌吸引世界各地武术爱好者、禅道爱好者来到南少林寺朝拜、学武、修身,进而提升丰泽区乃至泉州市的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同时,结合禅修文化,打造“南少林武术+康养”品牌。
(四)特色文创品牌
依托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海丝印记,利用新业态、新媒体、新思路等创意,建设特色文创品牌。协助领SHOW天地、伯勒小镇等文创园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对外推介领SHOW天地、伯勒小镇的文创旅游资源;鼓励连发锡铺、欣欣传媒等文创企业与旅游行业合作,推出特色文创产品制作体验等文创旅游产品;激励本土艺术人才,编排、表演特色创意歌剧、话剧、舞台剧等文化旅游产品。
二、培育六大主题文化旅游产品
“十四五”期间,在海丝风情、非遗研学、少林武术、特色文创四大旅游品牌的基础上,培育六大主题文化旅游产品。
(一)蟳埔民俗文化节
以每年正月二十九的蟳埔妈祖巡香活动为契机,开展蟳埔民俗文化节系列活动。以妈祖巡香、真武庙祭海祈福仪式等民俗宗教类活动为主,以摄影、写生、文学采风和蟳埔女头饰、服饰体验等活动为辅,开展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设计特色鲜明的民俗旅游产品。
(二)南少林武术研学旅游产品
以泉州传统文化资源和南少林武术为研学课程基础,以各类博物馆和非遗遗迹为研学活动基地,开发课程设置合理、课程内容丰富、课程体验有趣、增长知识、强生健体的南少林武术研学旅游产品体系。
(三)城市文创旅游产品
文化不仅是旅游的灵魂,也是创意的灵感之源。城市文创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以消费者为主导,细分受众人群;深挖传统文化基因,让文创旅游产品更具有教育意义;注重丰泽旅游品牌建设,打造专属形象。以领SHOW天地、东海泰禾、中骏世界城等文创园、城市综合体和泉州大剧院、泉州图书馆、丰泽区图书馆等公共服务场馆及东湖水漈城市更新项目等品味城市网红休闲点为城市文创旅游产品的主要发源地,开发文创制作体验、文创观赏+购物、文创产品新用途等项目。
(四)体育旅游产品
以赛事为纽带,推动文化、旅游、体育资源整合优化,推动丰泽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在继续办好环湾自行车赛、30公里和50公里海丝古城徒步穿越活动两大知名赛事活动的基础上,筹备环湾马拉松赛、“山线绿道”打卡挑战赛、城市定向越野等赛事活动,吸引各地户外运动爱好者前来参加。
(五)康养旅游产品
康养旅游是集健康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产品。依托清源山、南少林等宗教资源,开发禅修、疗养、健体等主题的康养旅游产品;研发水果餐、鲜花餐、特色药膳、创意素食等健康养生餐。促进清源小镇项目规划落实落地,打造“中国道”六大体验场景,构建“清源山·中国道”文化休闲度假的核心区。
(六)高端休闲旅游产品
高端休闲旅游产品是在传统休闲旅游产品基础上,针对高端人群需求诞生的新兴产品,高端休闲旅游产品能带来更高的旅游收益率和重游率。大力宣传伯勒小镇等高端休闲文创园,进一步完善其经营业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丰富产品项目;提高欣欣传媒社会知名度,推出录音体验、录影参观、直播互动等休闲体验,提供原创歌曲制作指导、DIY光碟录制等深度体验服务和特色伴手礼。打造真武庙和乐梦工厂,以“让梦想发生”为主题,为人们打造一场盛大真实的梦想秀。通过“文化复兴+城市更新+艺术创新”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全新文商旅融合产业园。
三、策划五类旅游线路
十四五期间,针对海丝旅游、非遗旅游、宗教旅游、都市休闲、亲子休闲等主题,完善配套服务,推出精品线路。
(一)海丝旅游线路
针对海丝文化具有浓厚兴趣的潜在客群,开发若干海丝旅游精品线路。
线路1 “空中花园”海丝游:内容包括真武庙、美山码头、文兴码头、渔人码头、蟳埔渔村、后渚港码头。
线路2 海丝文化觅迹游:内容包括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清源山、九日山。
(二)非遗旅游线路
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泉州传统文化资源,开发若干非遗旅游精品线路。
线路3 知行合一研学游:内容包括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博物馆、海丝文化国际研学基地、连发锡铺。
线路4 非遗传承体验游:内容包括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泉州木偶剧院、连发锡铺。
(三)宗教旅游线路
发挥泉州包容的宗教文化优势和沿海地区的海洋信仰特色,开发若干宗教旅游精品线路。
线路5 海洋信仰宗教游:内容包括真武庙、蟳埔顺济宫。
线路6 多元文化宗教游:内容包括圣墓、南少林、清源山。
(四)都市休闲线路
线路7 时尚文创休闲游:内容包括领SHOW天地、伯勒小镇、中骏世界城。
线路8 活力都市休闲游:内容包括北滨江公园、东海泰禾广场、渔人码头、泉州大剧院。
(五)亲子休闲线路
线路9 亲子休闲生态游:内容包括鲜花港、碗窑遗址、草邦水库、郑成功公园、大坪山玻璃栈道、北滨江公园。
线路10 亲子休闲文化游:内容包括渔人码头、蟳埔渔村、丰泽区图书馆、泉州图书馆、泉州大剧院。
四、开发三大重点项目
“十四五”期间,着力升级三大重点项目,以重点项目带动丰泽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品牌提升。
(一)深度开发海丝文化旅游
泉州作为古代海洋贸易中的核心区域之一,在宋朝和元朝时期,成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重要窗口,其多元化的文化交融程度在当时居世界领先。以泉州申报“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丰泽区作为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22个遗产点中的江口码头、老君岩造像、真武庙、伊斯兰教圣墓等,以及碗窑遗址、蟳埔渔村、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博物馆等众多与海洋文化有关的旅游资源。
探索深度开发海洋文化旅游,突出“海丝起点”、“人文丰泽”文化定位,突显在海丝泉州中的丰泽特色。深度挖掘以碗窑遗址、泉州博物馆、伊斯兰教圣墓、清源山等为代表的“海洋商贸文化、以真武庙、蟳埔渔村为代表的“海洋民俗文化”、以江口码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为代表的“海上交通文化”、以北江滨公园、桃花山、大坪山、蟳埔渔村、清源茶叶、夜市休闲等为代表的“滨海休闲文化”,开发深度体验型海洋商贸文化游和海洋民俗文化游、研学互动海上交通文化游、观光度假滨海休闲文化游。在挖掘海洋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确定重点推进项目,以点带面,逐步打造多元化的丰泽海丝文化旅游区。
(二)南少林片区旅游综合体项目
依托南少林、文武坊建设南少林片区旅游综合体,通过“武术+表演”、“武术+研学”、“武术+文创”、“武术+康养”等形式开发南少林片区旅游产品。
在现有的节假日公益武术表演基础上,增加表演活动的时长、丰富表演内容、拓展表演场地。由政府牵头并给予适当补贴,每周末固定在演武厅进行武术表演,同时加入木偶戏、南音等传统文化表演,带动文武坊人流量,丰富夜间活动;与旅行社、研学活动组织机构合作,接待研学旅游团,在南少林暑期住宿饱和的情况下,可与文武坊合作解决住宿问题,提高接待量;把控文武坊经营业态,入驻商家需符合一定要求,围绕“禅、茶、古玩、文创”等主题开展经营,打造南少林主题IP,开发创意伴手礼。
(三)蟳埔特色渔村项目
蟳埔社区作为闽南渔村的典型代表,拥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较大。但目前蟳埔社区还是以人文居住为主要活动,不利于旅游项目开发,近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改造提升:
交通方面,规划立体停车场,便于统一管理;增加直达的公共交通线路;在游客量达到一定数量的情况下考虑开通旅游专线,便于游客集散。外观环境方面,设计建造具有蟳埔特色的村落大门,规范景区标识系统;根据蟳埔特色对沿街建筑的外立面进行统一改造,拆除规章建筑;架空线杆入地;合理放置垃圾桶。特色建筑方面,加大对蚝壳屋、红砖厝等当地特色建筑的维护力度,对于已倒塌且暂时难以重建的特色建筑采取保留原样,设置警戒线或围栏,树立警示牌等方式,防止游客进入其中发生意外。
十四五期间,为了更好地开发蟳埔特色渔村项目,可围绕餐饮、住宿、游览体验、购物、娱乐、智慧旅游开发等六个方面进一步提升蟳埔渔村特色。
第七章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以《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东部)》为依据,以服务“五个泉州”建设为出发点,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重点攻坚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资源整合转化利用和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等3个短板,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投入保障、社会参与等3个机制。
一、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一)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和建设
打造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符合标准、功能齐备、覆盖全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每千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二)推进区级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以一级馆的标准,加快推进区公共图书馆建设,做好服务效能与业务建设,完善由文化、财政等部门协同保障支持机制;补齐人均公共图书缺口,确保全区人均占有藏书1册以上,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在1次以上;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对区文化馆场馆设施进行改造提升。
(三)加强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
对全区8个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整改提升,完成未达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改扩建和新建任务,实现全区所有街道建有独立设置的综合文化站,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管理服务等达到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建标〔2012〕44号)和文化和旅游部制定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文化部令第48号)等文件要求。
(四)加强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以社区文化室、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住宅小区配套设施、闲置校舍办公场地以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为基础进行集合建设,鼓励结合祠堂、旧民居等进行整合利用。通过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新建扩建等方式推进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区所有社区建有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有文化广场),确保80%的社区统筹建有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低于200m2,配套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广场。
二、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
制定区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目录》。建立健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完善公共文化机构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公众文化需求的反馈制度,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
(二)深入开展文化下基层、进乡村、进校园活动和文化关爱工程
深入开展“三下乡”,每年看5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建立文化扶贫机制、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机制,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设有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设立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专区和设施。
(三)完善流动文化服务和总分馆制建设
区图书馆、文化馆将进一步完善流动服务配置图书馆、文化馆流动服务车配置(包括社会化方式配备),并有完善的运行保障措施;图书馆每年下基层的流动服务车不低于50次,文化馆每年组织流动演出12场以上,流动展览10场以上。图书馆、文化馆具有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远程服务能力。落实《福建省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实施方案》(闽文社〔2017〕51号,)建成区文化馆、公共图书总分馆服务体系。以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为依托,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作协调的方式将分散的各级图书室整合为相对固定、联系紧密共建共享的图书馆网络系统。构建以图书馆为总馆,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社区图书室、百信书房等为基层服务点、流通点,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补充的总分馆制度。
结合实际,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各种形式,将百姓书房建设列入年度工作内容,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打通公共文化阅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开展馆际合作,推进公共文化机构互联互通,实现区域文化共建共享。
(四)加强数字文化建设
结合“智慧城市”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区级公共图书馆可提供的数字资源不低于4TB。街道、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配备数字文化设施,具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固定上网终端、网络电视、手机等多种方式使用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服务产品,以及图书馆、文化馆等的数字服务资源。
(五)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积极培育、送选和推介优秀作品参加国家“五个一”工程、文华奖、群星奖评选以及全国性文学艺术奖项评选。举办获奖优秀作品巡展巡演系列活动,发挥精品力作的社会示范效应。努力培育常年开展、特色鲜明、群众喜爱、效果突出、影响较大的文化活动品牌。
(六)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全面落实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免费开放政策。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低于56小时,文化馆、文化站每周开放时间不低于42小时,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20个小时。
(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配合参加“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东亚文化之都”、闽南文化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精心组织“海丝民俗”文化旅游节等特色文化交流活动。
(八)实施各具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项目
各街道深入挖掘民间民俗文化、培育现有的特色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做大做强并积极推广1-2个常态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项目。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公共文化创造活力
(一)探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
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共建共享,深入研究群众、社会力量、文化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共建共享”机制,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中非遗保护“共建共享”模式,实施一批“共建共享”项目。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机制,加强对各类重大文化项目的统筹实施,提升综合效益,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统筹协调,推动实现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机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公共文化设施资产统计报告制度和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情况年报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开展公共文化设施及公众活动的安全评价。落实公共文化设施选址征求公共意见制度。推进新建、改建、拓建居民住宅区规划和建设配套公共文化设施制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表彰和奖励制度。
(三)建立以效能为导向的多元评价机制
将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结果纳入领导班子和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并提高分值比重。建立公共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考核评价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补贴或奖励考核对象的重要依据;建立公共参与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能考核评价制度,根据评价结果改进工作。对重大文化项目资金使用、设施效果、服务效能评价和反馈机制;引进第三方机构,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管理、运行、效能进行独立评价。
(四)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制定《丰泽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公示制度,确定具体的购买项目和内容,并及时向社会公布。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产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捐赠产品等方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五)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工作
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机构建立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管理和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和支持我区文化志愿服务总队开展各项文化志愿服务,引领全区文化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举办专业业务培训,逐步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知识化、专业化水平,夯实基层文化服务基础,提升我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培育和发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社会组织,实施群众文化团体扶持项目,形成群众文化团队建设运行长效机制,建立群众文化活动交流平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
(六)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
完善公益性演出特别是下基层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通过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下乡演出补贴等方式,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低价场次或门票。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等四部委《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36号),加大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力度。
四、强化投入和队伍建设,夯实服务体系建设保障
(一)加强资金保障
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测算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并纳入区级预算,安排常住人口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的资金。人均文化事业费逐年提高,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安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规范和加强区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发挥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我区公共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我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经常性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经费的投入,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
(二)健全文化队伍
配齐配全街道综合文化站专业人员,设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社区至少配置1名公共财政补贴的工作人员确保基层公共文化有人办事。区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的比例不低于示范区创建标准要求。加强业余文化骨干、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每个社区业余文艺团队不少于4支。
(三)加强业务培训
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等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纳入党委中心组、各级干部培训计划和党校教学体系。公益性文化单位在职员工参加脱产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5天,街道、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区、街道、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全国基层文化队伍远程网络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60课时。
第八章 旅游市场开发与营销
一、塑造人文丰泽旅游形象,进行品牌营销
(一)确立旅游主题形象
在福建省“清新福建”、“全福游、有全福”与泉州市“海丝泉州”的旅游品牌建设背景下,依托丰泽区特色的海丝文化、蟳蜅风情、南少林文化、非遗文化、时尚文创等旅游元素,将丰泽旅游主题形象定位为:
海丝泉州人文丰泽
针对不同主题的旅游产品,分别设计宣传口号,凸显丰泽区特色旅游元素的多元性,扩大旅游产品知名度。
休闲体验带营销口号:品味休闲体验丰泽
研学旅游带营销口号:海丝遗韵研学丰泽
滨海漫游带营销口号:滨海漫步度假丰泽
(二)打造核心旅游品牌
针对丰泽区旅游资源特色与旅游产品优势,构建丰泽区旅游品牌体系,筛选并打造一批核心旅游品牌。
海丝文化品牌:海丝旅游品牌以海丝文化为纽带,依托区域特色的海丝史迹景区,如江口码头、真武庙、圣墓等,结合泉州其他县市区的海丝旅游以及人文资源,打造海丝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厚的海丝文化旅游品牌。
遗产旅游品牌:整合丰泽区境内的非遗与遗产旅游资源,打造丰泽遗产旅游品牌。以区域内遗产旅游资源为核心设计旅游线路,串联清源山、海上交通史博物馆、蟳埔民俗村、南少林寺等文化遗产景区;基于区域内蟳埔女生活习俗、南少林传说等国家级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非遗文化体验旅游项目。
研学旅游品牌:顺应时下“旅游+”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打造丰泽区研学旅游点,构建区域研学旅游品牌。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市高甲戏剧团、连发锡铺、泉州木偶剧院、闽台缘博物馆等景区景点内设置研学旅游项目课程,将海丝、闽台、闽南文化等元素融入“学与游”的过程中,推动区域内教育与旅游的跨界融合,打造丰泽旅游创新发展的新亮点和增长点。
康体度假品牌:以生态养生、体育产业为亮点打造丰泽区康体度假旅游品牌。依托丰泽区域内清源山、森林公园等生态景区的良好气候及生态环境,打造养生度假区、休闲农庄、生态康养民宿等产品;依托南少林寺武术、滨海公园漫步带等体育活动资源,开发“荧光夜跑”、武术体验课等多样化户外康体养生产品,结合区域内现有的古城徒步、环泉州湾国际自行车赛等体育活动与赛事,打造区域康养运动旅游系列项目,推动区域内体育、旅游、度假、健身、赛事等业态的深度融合发展。
休闲时尚节庆品牌:将传统节庆文化与现代风尚相结合,打造具有丰泽区特色的休闲时尚节庆品牌。发扬中国传统节庆习俗,设计开展重阳登高等“复古”潮流节庆活动;将现代与时尚的元素融入现有的节庆活动设计,进一步完善东海泰禾时尚花灯展活动,开展蟳埔民俗文创比赛等创意节庆项目,为传统民俗节庆注入现代活力;整合与引进时尚文化资源,借鉴伯勒小镇时尚文化周案例,季度化开展时尚文化活动,构建包含重点节事、一般节事、支撑节事在内的立体化节事体系,体现丰泽区旅游传统与现代文化相交融的区域特色。
二、把握重点市场,实施精准营销
(一)重点发展国内旅游市场
1、锁定基础市场
市场范围:泉州市其他县市区,包括厦门、莆田、漳州等省内城市休闲度假市场;国内其他省市来泉休闲旅游市场。
营销主题:以滨海漫游、城市休闲游、康养休闲旅游为主题。
营销举措:强化活动营销,定期组织包括民俗文化体验、民俗演艺表演、海丝非遗文化体验、时尚文化周以及各类景区优惠活动等,聚集人气,保持丰泽旅游在本地旅游资讯网、微信、微博等大众化网络平台的曝光频率与流量。加强赛事营销,开展最美景区、最佳伴手礼评选、旅游摄影大赛、民俗文化知识竞赛、滨海休闲运动赛事等,强化口碑宣传力度,提升丰泽文化旅游影响力和美誉度。
2、巩固发展市场
市场范围:福厦沿海动车线以及沿高速省外城市的休闲度假市场;国内其他来闽旅游市场;国内赴台旅游市场。
营销主题:以蟳蜅民俗、南少林文化为主题,突出蟳蜅民俗体验、南少林武术休闲体验、海丝古城文化体验等。
营销举措:加强蟳蜅女形象塑造,开发蟳蜅特色文创旅游产品,扩大蟳蜅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及美誉度。以南少林文化为区域特色,开展武术表演、康养体验等活动,打造“清新福建”、“有全福、全福游”旅游品牌系列中的特色产品。
3、扩大机会市场
市场范围:北京、上海、成都等省会城市和大中型城市休闲度假市场。
营销主题:以海丝文化体验为主题,突出海丝文化、非遗技艺体验以及宗教文化展示。
营销举措:把握申遗机遇,推出申遗专题线路与旅游项目,借助微信、微博、移动设备APP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宣发,开展活动营销;结合新兴的云旅游营销模式,以海丝文化、宗教文化为主题定期开展直播旅游,设计虚拟仿真旅游体验活动;与大型在线旅游服务商的保持长期广告合作与旅游产品预订合作,扩大中短程市场规模。
(二)积极开发入境旅游市场
1、入境旅游基础市场
市场范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华人华侨为主。
营销主题:以海丝文化、非遗文化、寻根祭祖为营销主题。
营销策略:以寻根为营销主题,将区域特色的非遗文化、海丝文化与五缘文化相结合,强化活动营销,积极开展寻根之旅研学活动等;与境外大型旅行社或在线服务旅行社展开合作,加强境外旅游的广告宣传。
2、入境旅游发展市场
市场范围:日本、韩国等其他亚洲国家来闽旅游市场;美国、加拿大、欧洲国家来闽旅游市场。
营销主题:以海丝文化、闽南文化以及非遗技艺传承为主要营销主题。
营销策略:抓住泉州申遗机遇开展品牌营销与区域合作营销。利用泉州世界文化遗产品牌,结合区域内海丝文化与非遗文化,整合和传达“人文丰泽”的主题形象;串联丰泽及其他周边地区内遗产点,与周边区域开展旅游合作,打造“申遗线”,推出面向海外市场的申遗专题文化体验项目;积极参与入境旅游宣传,与海外旅游服务商开展合作,加强对外宣传;通过举办商务会议、会展节庆营销等方式,吸引海外游客入境旅游。
(三)强化对专项旅游市场精准营销
针对不同旅游休闲市场,突出不同的营销主题,实施精准营销。
1、海丝文化市场
营销重点:海丝文化、非遗文化
营销策略:合作营销、网络营销
2、滨海观光休闲市场
营销重点:滨海运动休闲、蟳蜅民俗、特色民居、特色美食
营销策略:以微信、微博为重点的网络营销
3、康养度假市场
营销重点:南少林武术、滨海运动休闲
营销策略:口碑营销、销售促进
4、研学旅游市场
营销重点:海丝文化、非遗技艺、南少林文化
营销策略:口碑营销、合作营销
三、积极推动周边区域旅游合作
(一)参与海丝文化旅游联合营销
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海丝泉州”的旅游品牌形象营销。立足于《泉州市“十四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对于泉州发展成海上丝绸之路名城的市场定位,积极推动制定和完善丰泽区与泉州市其他县市区的旅游信息共享、旅游市场推广以及旅游安全合作等机制,加快旅游政务、旅游资源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进度,尽快实现泉州地区旅游信息资源共享。积极推动泉州各县市区交通一体化,打造便利的旅游交通网,为进一步实现海丝文化旅游联合营销打好基础,共同构建泉州海丝文化旅游圈,提升泉州文化旅游市场知名度。
(二)推动高铁旅游专项营销
利用动车站的区位优势,科学规划丰泽区动车旅游线路,强化区域高铁旅游专项营销。与晋江等县市区合作,开展沿海福厦动车线沿线城市的旅游宣传工作,推进与动车沿线区域和城市的旅游服务合作;建设和完善动车站旅游咨询中心,开展动车站广告宣传,强化动车站旅游宣传。
(三)深化与港澳台及华侨华人聚集地区的旅游合作
充分发挥泉州市的“五缘”优势,结合区域内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博物馆、清源山、南少林寺等研学资源,进一步推动港澳台及华侨华人集中地区的民间交流。支持与港澳台及华侨华人聚集地区共同举办寻根之旅等旅游活动,拓展区域间的旅游、文化和经贸交流。鼓励丰泽区旅游企业参与旅游博览会,邀请港澳台及华人华侨聚集地区的旅行商和媒体前往泉州考查、旅游,促进区域间旅游产业投资交流。
(四)构建清源山生态休闲旅游区
打破区域发展界限,构建清源山生态旅游区,积极与南安市等泉州市其他县(市、区)的旅游联盟合作。突破清源山风景区三大片区的交通瓶颈,完善片区间的交通网络,共建景区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区域间客源互送;整合清源山景区旅游资源,明确旅游功能分区、产品定位,系统性规划设计清源山风景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促进区域旅游六要素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开展县(市、区)间的合作宣传推介,努力提升清源山品牌影响力,拓宽客源市场,将清源山脉打造为以康养休闲、历史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区。
四、创新营销手段,优化营销渠道
以智慧旅游发展为背景,采用创新营销手段,整合全区旅游资源,组织策划节点性公关活动,大力发展低成本新媒体营销、事件营销、合作营销,拓宽和优化营销渠道,推动丰泽区旅游市场开发。
(一)搭建营销平台
以互动性、便捷性、个性化、互动性为标准,搭建并不断优化丰泽区旅游资讯网。整合各景区门户网站的有效信息,提供区域旅游资源信息查询、高铁旅游、自行车游、自驾游等个性化旅游攻略;优化区域旅游信息管理,提高更新频率,满足顾客对信息便捷性、有效性的要求。强化网站浏览数据与景区到访游客数据监测,加强与目标受众的双向沟通,提高网站的知名度与顾客的重游率。
(二)强化新媒体营销
利用转发、抽奖等活动扩大丰泽区官方微信、丰泽区旅游爱好者微信和微博等自媒体的影响力;及时推送不同旅游营销主题的文化旅游信息,实现旅游信息与不同目标客户群体的零距离接触;加强区域内旅游目的地官方微信、微博建设;举办新媒体、短视频、直播等新型营销的微型网络比赛,针对高校开展的优秀新媒体旅游营销案例比赛;资助有助于宣传丰泽区旅游形象的电子音乐、网络节目的制作。利用各大旅游电商平台,如携程、去哪儿等推广丰泽区旅游产品,扩大丰泽旅游宣传。
(三)完善城市品牌形象标识运用
将丰泽区特色的滨海文化、蟳蜅文化、南少林文化与现代文化创意设计相结合,对丰泽区旅游标识系统做整体性规划,统一区域旅游宣传标识,实现地区旅游标志性形象一体化,加强视觉形象全面宣传。
第九章 规划保障措施
一、全力推进旅游综合改革
在区域内推行旅游综合改革,激发丰泽旅游活力,为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创新管理体制
强调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打造跨界融合的旅游产业集团,鼓励优势旅游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或重组。充分发挥政府协调作用,与农林、水利、住建等部门共同推动旅游资源整合与产业融合;联合公安、交通、市场监管、安监等部门,构建旅游执法监管机制,营造良好的旅游消费环境;协调财政、税务、经贸等部门,优化旅游投资与经营环境,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与互利共赢。
(二)推进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是旅游业综合发展的大趋势,将互联网与旅游业相结合,启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高新信息技术,推进丰泽区智慧旅游建设工作。积极与线上旅游服务商开展合作、招商引资,吸引知名OTA企业入驻丰泽,加快建设智慧旅游平台,推动全区餐饮、酒店、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O2O业务发展。建设旅游大数据中心,多维度收集旅游数据,完善旅游数据统计系统与实时监测平台,构建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实现区域旅游大数据管理。
(三)引导旅游新业态发展
遵循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强调文化因素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培育和扶持“旅游+”新产品,例如,“旅游+研学”“旅游+文创”等新产品,鼓励发展特色民宿、都市休闲、时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发展。依托南少林寺片区等标志性文化旅游景区,打造包含文化体验、特色餐饮、文创购物、网红经济、旅游演艺等丰富多元夜间消费业态的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在北滨海公园等城市休闲功能区,开展灯光秀、无人机表演等活动,打造沿海标志性夜游经济带,充分发挥区域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提炼区域旅游特色,发展区域特色文旅品牌。
(四)完善旅游标准化建设
完善旅游标准化工作机制,创建旅游标准化试点企业,深入各试点单位展开督导,对区旅游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旅游企业、景区从业人员开展培训,推广旅游标准知识。丰富旅游标准宣传方式,面向公众开展旅游标准知识专题讲座与竞赛,提高旅游标准的普及度。实施旅游示范工程,支持建设星级酒店,A级景区和服务质量信用等级国家3A级及以上的旅行社。
二、完善文化旅游促进政策
(一)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41号)、《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的指导意见、》(文旅市场发〔2019〕12号)、《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创建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的实施意见(试行)》(闽文旅产业〔2020〕9号)等支持旅游业发展政策法规,充分发挥政策的指导与激励作用。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设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区财政每年安排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不少于800万元,并根据旅游产业发展情况逐年递增;建立对采取项目补助、奖励扶持等方式,支持区域内景区开发建设、旅行社运营、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市场拓展、旅游人才培养等;重点关注和扶持区域内的重点景区、重大旅游项目、重点旅游企业以及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新业态项目;对重点扶持的企业、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定期评估、考核,充分发挥政府的资金引导作用。
(三)构建多元投融资机制
针对此次疫情影响,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闽政〔2020〕3号)与泉州市财政局印发的《促“六稳”“六保”赶超行动支持企业发展政策措施申报指南》等政策法规,强化涉旅企业金融政策扶持,加大租金减免力度,设立省中小企业纾困专项基金,阶段性减免经营困难的中小微旅游企业房产税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全面支持中小微旅游企业复工复产,促进区域内旅游业复苏。
加强与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加大对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引导品牌认可度高的旅游企业、景区通过经营权、商标权、收费权抵(质)押等方式进行融资筹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鼓励民间以个人的名义创办、注册旅游企业,运用品牌、技术等无形资产入股旅游企业;对有符合市场规划的、具有市场前景的旅游项目,鼓励通过吗民间众筹进行融资。结合侨乡优势,大胆运用外资、侨资发展旅游企业。
三、加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一)完善全区文化旅游人才库
建设丰泽文化旅游人才库。出台和定期修订文化旅游人才奖励计划,对有重大贡献的旅游行管理人才、特殊的旅游企业管理人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才、星级导游、前来丰泽工作的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生等行业人才进行奖励,加大力度引进旅游管理、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复合型旅游人才。同时吸纳区域内本科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旅游企业内的知名专家与学者,构建丰泽旅游智库,邀请专家学者参与区域旅游规划营销、政策探讨,扩大丰泽旅游知名度。
(二)制定和实施文化旅游人才培训计划
完善丰泽区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推进政府、产业、高校间的合作,定期开设海丝文化、南少林文化、非遗文化、旅游新业态等与丰泽区旅游发展紧密相关的主题课程,提高全区旅游系统党政干部、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每年组织干部和旅游企业前往省内外优秀旅游城市、优秀旅游企业交流学习;依托本科与大专院校,鼓励和支持旅游从业人员在职修读,提高学历。
(三)增强旅游行政管理力量
为适应丰泽区旅游发展需要,可适当增加旅游行政部门内设机构以及人员编制,重点充实旅游规划策划、旅游营销、电子商务与文化创意方面的行政工作人员队伍,为丰泽区旅游发展提供动态支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