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宣布,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我国第44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该项目申报由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推动,泉州市文旅局组织春节、元宵相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参与了申报工作。
至此,泉州市共有7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也是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类别非遗名录(名册)的城市。
1
灯 彩
泉 州 花 灯
泉州花灯制作起于唐代,盛于宋、元,延续至今。
据南安丰州傅姓、黄姓族谱记载:唐僖宗年间(873—888年),傅实以尚书左仆射衔带兵入闽,驻于武荣,在桃源建唐王宫,按长安结灯的礼仪祝圣天子万年,于是有了桃源点灯的开始。宋代梁克家《三山志》载有“泉州花灯品种色色俱全”;明代谢肇淛所著《五杂俎》中写道“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明代张岱著的《陶庵梦记》曾记载杭州抚台委托泉州府尹和南安知县雇人精制花灯,并夸其灯“穷工极巧”;乾隆版《泉州府志》记载,古代花灯“周围灯火,缘以练锦,缀以流苏,鼓鸣于内,钟应于外”,“灯火三层,蘸沉檀其上,香闻数里矣!”史书的记载说明斯时泉州元宵夜的花灯盛况、泉州花灯品种之丰富及工艺之精湛已闻名遐迩。
花灯展场面
明清时期,玻璃制造业发展,工匠们把玻璃抽成丝,泉州人叫这种玻璃丝为“料丝”。一些彩扎艺人把“料丝”用到花灯制作工艺中,清代陈葆堂的《温陵岁时记》提到“或以五色纸、或以料丝、或以通草,作人物鱼虫,燃以宝炬。”这便是明清时泉州有料丝灯之明证。
清朝末年,泉州刻纸大师李尧宝(1892-1983年),承继家传刻纸工艺,吸收应用古典图案纹样,独创李尧宝刻纸图案,并把这种精湛的刻纸技艺应用到料丝灯造型图案中,创作出精美绝伦的刻纸料丝灯,光彩夺目,高贵典雅,使泉州花灯制作工艺和艺术含量得到重大飞跃。
纸扎灯
泉州花灯按造型结构分,有人物灯、动物灯、双喜灯、八结灯、卷书灯、芭蕉灯、莲花灯、关刀灯、宫灯、花篮灯、花瓶灯、无骨灯、锡雕元宵灯、绣房灯(包括宝莲灯、玉笔灯)、走马灯、拉提灯等多种款式。
论其装饰功能,则有座灯、挂灯、水灯、提灯四种。
座灯体积庞大、气势宏伟、造型美观、灯光明亮、设机关走马活动景、山水花草灯和亭台楼阁灯,有的更集光、声、电动于一体,远观近看皆宜,结鳌山灯就属这种灯。
挂灯做工精细、色彩鲜艳、图案优美、形态多姿,刻纸料丝灯和针刺无骨灯多属挂灯。水灯制作时采用防水材料,造型独特,安放在水面上,倒映水中,光彩琉璃。提灯,即元宵夜小孩子上街提着的孩儿灯,或模仿十二生肖动物形象,小巧玲珑、星星点点、妙趣横生。
按制作工艺分,泉州花灯有彩扎灯、刻纸灯、针刺无骨灯三类。
彩扎花灯的式样丰富,颜色艳丽,是一种最常见的花灯,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花灯。由泉州刻纸大师李尧宝首创的刻纸灯不用骨架,全是用刻好图案的纸板拼成,故叫刻纸灯,之后这些镂空的图案内镶上玻璃丝,便成了闻名遐迩的刻纸料丝灯。
针刺无骨灯全是用钢针把图案刺出密密麻麻的针孔,再把针孔图案纸块面粘拼成灯,光源从针孔中透出,显得玲珑剔透。泉州花灯造型美观,工艺精湛,透光性好,光彩夺目,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装饰价值。
泉州花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它集雕刻、绘画、书法、造型、配色、漂染于一身,并以独有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而区别于全国各地的花灯,与传统彩扎花灯共同组成泉州花灯系列,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及广泛的装饰实用价值。
泉州花灯曾先后在台湾地区,菲律宾、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国家举办过大型花灯展,广受欢迎,深得好评。特别是一些华人居住国,每年都有华侨商家订制泉州花灯,在异地他乡庆祝元宵节或中秋节。“泉州花灯”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2
元 宵 节
泉 州 闹 元 宵 习 俗
泉州闹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泉州闹元宵习俗由来已久,源于中原,兴于唐宋,其中心内容是闹花灯和民俗踩街。
泉州闹元宵缘于泉州闹花灯,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泉州开始建城,就有上元花灯活动。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河南固始人傅实以威武军节度招讨使从长安带兵入闽镇守泉州,聘紫云黄守恭五世孙女为夫人,隔年元宵节前,黄家送红、白莲花灯一对,预祝早生贵子,从此,开泉南上元娘家送灯先河。后傅实移居南安丰州桃源,建唐王宫,元宵按照长安结灯仪式,与民同乐,往后相沿成俗。宋元南戏之梨园戏《陈三五娘》中“睇灯”一折,便是古泉州元宵闹灯的写照。《宋书》的“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也是古时泉州闹花灯的真实记载。
泉州闹元宵灯俗包括挂灯、送灯、观灯(赏灯)、点灯、游灯,古代还有抢灯。泉州方言“灯”、“丁”同音,“出灯”就是“出丁”,寓意人丁兴旺。
元宵节、家家户户挂花灯,有新嫁女的人家给亲家送红、白莲花灯和“观音送子灯”,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上街赏灯,小孩走街串巷嬉戏“游灯”,点灯时不慎把灯烧了,叫作“出灯”。古时灯被抢也是“出灯”,被抢的人反倒兴高采烈。泉州闹元宵还有妆人、地方戏剧展演等文艺活动,文艺踩街古称“妆人”,“妆人”系从古代傩文化演变而来,是一种敬神活动的娱乐和狂欢。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泉州闹元宵习俗是泉州古老传统民俗的延续,历史悠久,泉州花灯、妆人、元宵丸和泉州闹元宵习俗互为存在条件,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泉州闹元宵习俗是泉州传统地方特色文化的一次大集萃,也是泉州文化传统技艺的一次大展示,也是密切亲情的活动,是闽南风俗民情的集中展现,在闽台及至海内外有着重大影响,极具文化研究价值。
庄建萍 摄
闹元宵是泉州民间一年最重要的民俗节日活动,随着泉州人向外播迁,泉州闹元宵习俗在闽南文化圈有广泛影响,港澳台同胞和东南亚侨胞都组团到泉州闹元宵,感慨于浓浓的乡音乡情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泉州闹元宵习俗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来源: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编辑:陈庚嘉
一审:王志超
二审:庄伟莉
三审:周美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